申麗萍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美育能以美育德,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實現大學的培育目標;美育能以美啟智,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為祖國培育創新性人才;美育能以美健體,實現大學生的美好人生,幫助大學生以良好的心態進入社會,開始新的征程;美育能以美輔勞,提高大學生職業技能,讓大學生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美育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2]。基于對美育重要性的認知,特此提出和踐行“主體明確、客體豐富、媒介多元、機制清晰”的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
審美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思政教育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3]。會計學院把輔導員作為美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輔導員不斷探索美育課堂建設,通過提升輔導員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今后,我們還要著力打造一支專業性強的美育輔導員隊伍。
我們實施美育的主要對象是會計學院全體學生,對他們的美育教育主要由淺及深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知美。提高認知美的水平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層次是體驗美。每個審美主體都有自己的“審美經驗”,這是在時間和成長中積淀下的審美能力[4]。第三層次是實踐美。實踐美依賴于認知美和體驗美。
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的客體就是教育內容。
德育與美育緊密融合,以校訓精神指導作品創作,以育人文化作為創作源泉,以青春故事彰顯價值選擇,創作了眾多富有學院特色的文化育人精品[5]:“會計達人挑戰賽”感受美,“會計杯健美操”追求美,“暑期三下鄉支教活動”實踐美,用“中國夢”培養、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擔當精神、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實干精神,體現了會計學院的精神力量和實際行動[6]。
人性化的物質環境,可以體現主體性的精神面貌。會計學院班級文化建設和廊道文化建設,教學環境建設提升學院形象、豐富學院內涵、凸顯學院特色。整潔、文明的學院環境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氛圍引導的作用,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文明規范的日常行為[7]。
班會教育是美學教育的基礎性載體,也是美學教育的主渠道;學團組織是美學教育系統工程中發揮支撐性凝聚力的作用;新媒體是建立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媒體形態上的媒體,是傳播美的重要途徑;學生社團在審美教育中發揮風向性作用,其承載的活動直接成為塑造美的平臺。
(一)加強輔導員師資隊伍的培訓:輔導員是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線審美教育實施者。通過提升輔導員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審美教育的順利實施需要著力打造一支專業性強的美育輔導員隊伍。
(二)初步建立美育課程體系:學院開設了美育相關公選課,例如《音樂鑒賞》,學生通過公選課可以提升對美的認知。會計學院學生管理隊伍通過“思政班會”交流美育認知,提升美學素養,探索美育課程。
(三)精選學院實踐活動:會計學院活動豐富,多年來秉承“文明、團結、正氣、創新”的育人理念,進行德智體美育結合,精選特色活動,并在活動方法上加強引導,活動內容上展開特色,利用自身優勢,創辦特色活動,增強美育效果。
通過美育培養起來的審美情感,可以使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由“他律”變為“自律”,成為大學生自覺的內部道德需要,達到深化認識、完善人格、凈化心靈、引導德育的效果。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適當引入美育機制,能夠完善理念、改進方法,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8]。優化學院美育理論的探索,完善學院美育內容的研究,加強對大學生自我美育是美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