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洋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2016年11月26日江某與新余市某某汽車銷售公司簽訂一份購車合同,根據合同中記載江某所購汽車為價值144300元的東風日產新藍鳥汽車酷動版。汽車銷售公司交付汽車給江某后,由于汽車某些零件存在一些問題,江某進行維修,維修人員告知其所有該車輛并非合同所記載的新藍鳥酷動版而是新藍鳥炫酷版,并且東風日產汽車官網上有炫酷版、智酷版等型號,但并無酷動版這一型號。于是江某先向仙女湖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消協未達成調解方案遂向新余市渝水區法院提起訴訟,審理過程中雙方各自提出相關證據并展開激烈的辯論。
我國的《消法》于1993年制定并施行,而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經濟剛剛復蘇,人民的生活剛有所改善,汽車還未普及,因此在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未將汽車消費列入考慮也是符合當時經濟背景的。然而當前汽車已經成為廣大民眾的代步工具,此時汽車消費是否適用《消法》?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我認為可以將汽車視為《消法》規定的消費者為生活需要所購買的商品,因而本文所探討案件可以適用《消法》保護。
原被吿雙方爭議的一個焦點是被告是否存在欺詐行為,認定欺詐行為關鍵在于認定其是否履行了告知義務。首先要對消費欺詐的理論進行梳理,本文中將通過對消費欺詐基本理論分析,對汽車消費欺詐的構成要件以及汽車經營者履行告知義務的方式進行分析。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的應當對消費者進行賠償,但是當前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中“欺詐行為”的認定。然而對于“欺詐行為”我國理論界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消費欺詐不同于民事欺詐,也有學者認為消費欺詐應當按照民事欺詐的構成要件來進行判斷。所謂民事欺詐是指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①。欺詐具有兩大構成要件即:1、行為人有欺詐的故意。使相對人陷于錯誤的故意或者有使相對人陷于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2、行為人有欺詐的行為。根據欺詐行為包含積極欺詐和消極欺詐,積極欺詐是指故意虛構虛假事實,而消極欺詐是指故意隱瞞“應當”告知的真實情況。韓世遠教授認為:消費者合同也屬于民事合同的一種,可以直接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并且目前我國《消法》或者立法機關都沒有特別說明表示其中的“欺詐行為”內涵有別于一般民事法律中的“欺詐行為”,我們沒有正當的根據對《消法》第55條第1款中的“欺詐行為”作別樣解釋的合法性②。因此對于欺詐行為的構成,直接按照民事欺詐來把握。
楊立新教授認為:在商品交易領域或者服務領域,經營者只要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與其宣稱的不一致或低于其聲稱的標準是顯而易見的,就應當認定其存在告知虛假情況、隱瞞真實情況欺騙或者誤導消費者的欺詐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可以不必刻意要求受到侵害的消費者必須證明“經營者明知自己的行為的虛偽性且知其有可能使消費者陷人錯誤并因此做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承諾而為之”的“欺詐的故意”③。
因此就本案而言主張構成欺詐(原告方觀點)的其理由如下:原告所簽訂的汽車購買合同上記載的車輛型號一欄是酷動版,那么被告應當交付合同約定的產品。而現實情況是被告并未交付合同所約定型號的汽車,并且合同所約定的該型號汽車是銷售商自己虛構的,廠家從未生產該型號汽車。盡管被告一直聲稱自己盡到了告知義務,也舉證稱自己在車展上已經對酷動版汽車進行闡明,但是從原告提供的一份錄音看,被告并未對該汽車實質情形進行一一闡明,并且有故意引導原告產生誤解的行為,讓原告對該版本的汽車所加裝的設備是原廠原裝,加裝的四個設備是由汽車生產商處提供,也就是酷動版與炫酷版的區別在于,酷動版比炫酷版多了一些設備。從被告的主觀故意與客觀行為來看,被告構成欺詐。
主張本案不構成欺詐(被告方觀點)的理由是:原告是在車展上購買的該車對于該車具有的零件應該是清楚的,被告也舉證證明該車在車展上展示時設置標牌并且注明了該車升級配置,銷售人員當時也釋明了其次被告所交付的《交車確認表》對加配裝置進行了釋明,原告也簽字進行了確認,并且原告承認一系列的交車確認表上簽字都是本人所簽。按照前文所述民事欺詐構成要件,該案被告主觀上沒有欺詐的故意,客觀上也沒有欺詐的行為,應當認定被告不構成欺詐。
根據汽車消費的構成要件,從理論上判斷欺詐行為的成立很容易,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汽車經銷商不作為的欺詐行為的認定難點主要是其告知義務是否履行的認定。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1.告知義務履行的方式。一般告知方式包括明示告知和默示告知,而明示的方式主要是指經營者將出售商品的真實情況積極主動告知消費者,通常分為口頭告知和書面告知。口頭告知一般情況是消費者在向經營者咨詢了解所售商品信息時,經營者向其主動介紹。而書面表示,則是指所售商品的真實情況列入買賣合同等書面文件中,且雙方達成合意。暗示方式,則是指經營者通常不明確表達或者消費者未能接受其表達的方式。在消費活動中,經營者通常會因為商品存在的某些瑕疵,而采取價格優惠等促銷手段,而消費者對商品存在瑕疵的情況并不了解,故而認為這種暗示方式不能認定為消費者履行了吿知義務。
就本案來說被告所交付的車輛并不是原告所要求的酷動版汽車,因為酷動版汽車是一種不存在的版型,是銷售者恣意虛構的,并無登記備案,因此根據楊立新教授的觀點,該案被告未履行積極的告知義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告具有故意引導消費者誤認誤購的意思。
我國1993年制定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且2013年對該條規定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條文對賠償金額有所提高,但是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和適用方式依然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在我國自1994年1月1日《消法》實施以來,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如何適用所引發的司法混亂,學說分歧依然存在。
王利明教授認為:懲罰性賠償也稱報復性賠償,它具有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等多重功能。張新寶教授認為: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相對,是損害賠償的一種,是指受損失一方遭受損失來自于加害一方的加害行為,加害方可是欺詐、故意,甚至是放任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原告除了可獲得實際損失賠償外,還可以主動提出要求超出實際損害外的其他賠償。
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帶有懲罰功能,這一點與其他民事法律制度不同,但是其本質仍然屬于民事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有補償、懲罰遏制和激勵功能。該案的銷售者并未切實盡到作為銷售者應該的義務,反而銷售生產商并未生產的產品,并且這種行為在江西省新余市汽車銷售市場成了常態,也就是說已經有大批的消費者遭受了損失,如果法院對此種行為還予以支持的話,那么消費者的權益如何能得到保護,《消法》存在的意義何在?因此本案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 注 釋 ]
①方志平.民法寶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②韓世遠.消費者合同三題:知假買假、懲罰性賠償與合同終了[J].法律適用,2015.10.
③楊立新.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懲罰性賠償的新發展[J].法學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