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姍杉 韓博旭
(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教材編寫實施“一綱多本”的政策之后,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各種版本教材爭奇斗艷,但是由于編寫時間緊、評審機制不完善以及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從而影響教材的質量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部編本教材力圖起到一個示范作用,提升教材編寫的質量。“部編本”全稱為“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2016年9月在一年級和七年級投入使用。“人教版”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開始出版的語文教科書。部編本教材與人教版教材在外觀、板塊設置、習題設計、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和改進,為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為例,對比兩個版本教材的異同,并針對教師教學提出相關建議。
人教版教材要求的識字數量是40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是300個字。部編本教材要求的識字數量是45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是250各字。與人教版相比,部編本對識字數量的要求多增加了50個,對寫字數量的要求減少了50個。在教材板塊設計上,兩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八個單元,但是與人教版教材不同的是,部編本教材特意增設了一個單元的識字模塊。由此可見,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部編本教材,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對寫字能力的要求降低一定難度。
與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編本教材更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對比兩個版本教材發現,部編本教材語文園地模塊的日積月累欄目,增設了許多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舟夜書所見》《憫農》經典篇目以及《弟子規》《老子》《左傳》等著作的經典語句。在識字單元里也有一些課文也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傳統節日》《“貝”的故事》等課文。由此可見,與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編本教材更加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比兩版教材的習題設置,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等幾個部分,對比發現部編本教材更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例如《找春天》的課后習題,人教版教材要求:一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是找找說說。部編本教材要求:一是朗讀課文。說說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二是讀下面的句子,試試怎樣讀更好。三是選做: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說一說。在語文園地部分,部編本教材設立字詞句運用,寫話、書寫提示、我愛閱讀等欄目。由此可見,部編本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識字教學設計上,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利用謎語、故事、圖片、動作演示等結合一些有趣的識字游戲,營造有趣的識字氛圍。也可以聯系生活或借助“六書”構字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記字形,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教師有意創造多樣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經驗,運用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以及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民族之魂,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性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個人的綜合素養。在課堂上,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部編本二年級下冊教材不僅蘊含著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增強傳統文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二年級下冊古詩詞教學,建議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吟誦,熟讀成誦,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以感知為主,盡量避免解析過多或過深。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也可以延伸到課外,低年級的學生在早讀或課外時間,可以讀一些《弟子規》《千字文》《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等這樣以短句為主,并且押韻的美文。
部編本教材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是隱性的體系,并不是顯在的,為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認真研讀課標,研讀教材,理解編者的意圖,宏觀和微觀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教材中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訓練點。在鉆研教材和備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教師用書,設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設計要遵循目的性、針對性和層次性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教學實施后及時做好學生學習評價和自我評價。以此優化教學設計,真正做到“一課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