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越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正如“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的言論認為只有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才可不斷豐富自身,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然而近年來部分大學生處于理想淡化、信仰迷失狀態(tài),加之人文教育的缺失,更導致大學生應有的情操與修養(yǎng)缺乏,功利心較強。盡管當前高校在大學生信仰培養(yǎng)方面給予足夠重視,但實際開展教育工作中,因教育方法不當以及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對當代大學生信仰危機相關問題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信仰危機,可理解為個體或群體的信仰體系難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表現(xiàn)為困惑、迷茫、無所適從狀態(tài)。這種情況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表現(xiàn)極為明顯,而其產生的原因首先歸結于理論教育的缺失。盡管目前高校開設哲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教學活動中多以照本宣科形式為主,學生學習更關注通過死記硬背以應對最終的考核成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置于可有可無之境地。從許多研究報道中統(tǒng)計均可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除課堂中通過書本知識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幾乎未讀過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些均是理論教育缺失的一種表現(xiàn),許多學生會產生馬克思主義“過時”的想法,出現(xiàn)信仰危機。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趨勢明顯,整個社會環(huán)境處于文化價值多樣化、多元化特點,若仍以單一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很難保證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鑒別與選擇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目前高校在學生信仰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方式大多較為粗暴,直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灌輸?shù)綄W生頭腦中,而未將理想信念的樹立同個體發(fā)展需要相關聯(lián),這就導致信仰教育空泛無力,學生多認為這種“政治說教”形式與自身關系并不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互聯(lián)網時代下,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成為網絡生活的主要特點,為大眾提供生活、學習與娛樂的平臺。不可否認網絡技術的價值,但其中的不良文化也是充斥大學生精神思想的主要內容。如網絡暴力色情、網絡游戲、網聊網戀、網絡庸俗語言等,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悲觀、焦慮與孤僻心理。大學階段本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心理、行為以及思維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極為明顯,若不良文化沖擊嚴重,將導致學生出現(xiàn)信仰危機[1]。
在《教育的信仰》中,朱自清先生認為若學校教育忽略“做人”教育,過于重視學業(yè),則會出現(xiàn)“跛的教育”,其對于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可理解為學生的培養(yǎng)應體現(xiàn)在綜合素質層面上。而該目標的實現(xiàn)首先應在理論教育上加強,如進行信仰教育內容的完善,包括立足于大學生實際需求,引入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同時應引導學生對新自由主義思潮危害正確認識,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襲。另外,應鼓勵大學生多閱讀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不斷汲取其中的信仰理念精華,對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信仰有積極意義。
針對當前大學生信仰教育方式不合理問題,要求在教育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如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考慮心理引導、信仰教育的結合,通過了解學生心理、思維變化,有針對性的開展信仰教育。教育中除研究學生接受心理外,還需對其不接受心理正確分析認識,如成長心理的反叛、利益傾向的抗拒等。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可考慮充分借力互聯(lián)網優(yōu)勢,包括微博、微信等平臺,取其中典型的熱搜事件,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信仰理念與思想政治內容進行分析,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鑒別能力、抵制錯誤思想有積極作用。或在教育內容中,選取反面事例,由學生對其中的錯誤問題分析,更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信仰[2]。
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沖擊影響極為明顯,其也是信仰危機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針對網絡文化沖擊情況,要求在網絡監(jiān)督管理上加強。如相關管理部門應注意對網絡環(huán)境監(jiān)督管理,杜絕其中的不良文化思潮。同時,主流媒體應加強正確信仰理念的宣傳,包括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等,均可開辟相關的專欄,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如何對西方文化思想正確看待與學習,進行共產主義價值觀與信仰理念的宣傳,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真正將正確的信仰理念內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3]。
大學生信仰危機的解決是保證其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關鍵所在。實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信仰中,應正確認識大學生危機產生的原因,包括理論教育缺失、信仰教育方式不完善以及網絡文化影響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如理論教育加強、信仰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以及強化網絡監(jiān)督管理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