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商務系,江西 南昌 330038)
經濟的迅速發展,提升了我國群眾的生活水平,人們的精神享受需求層次也逐漸提升,對于旅游的興趣日益提高,高職院校改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自身教育的進步,為社會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貢獻。
高等職業院校正是服務于國家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是指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開展過程中,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教育行為的總稱。
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局限于傳統的旅游管理知識的傳播,缺乏實踐案例的講述,比如對于旅游過程中應當集中的旅游管理的技巧,如何對人力資源進行控制缺乏有力地探討。導致學生只能學習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在旅游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卻表現出經驗的嚴重不足。缺乏對旅游案例的探討。對于社會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探討,必然導致在培養人才上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相關課程的教授,缺乏對高職院校所在地的優秀旅游資源的挖掘,從而導致課程的開展沒有利用到地域優勢,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廣袤土地的大國,各個地域的風景、人文景觀都可以成為教學過程中展開的重要關鍵。
人才培養本身就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過程,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創造性地發揮,對于學生在上課的創造性靈感進行相應地把握。
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是其他經濟學、管理學的教師,由于人才培養供需不平衡,在高職院校內的教師并沒有較高的專業化的素養,由此使得人才培養缺乏相應的教師隊伍的支持。
課程設置是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內容,通過課程的設置,來系統性的促進學生掌握旅游管理專業的相關知識,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通過各個地區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的課程設置來說,融合了旅游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相關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不住重點。
高職院校自身師資隊伍、生源質量、資金的有限使得學校缺乏一個專門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研究機構,缺乏專業的培養模式的研究,對于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地糾正,從而使得人才培養的問題被逐漸忽視,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新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與企業開展深入的合作和學習,一方面可以實現專業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企業文化的教育,能夠使得學生掌握職業規劃的認識,找準自身的就業方向。因此通過強化高職院校與外界企業的聯系,開展高效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平臺的研究,建立高素質的隊伍,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旅游企業、旅游管理相關的單位進行人才的交流、實習生的安排,通過邀請實踐工作者來學校進行座談會的開展、經驗講座的學習,促進學生旅游管理實戰經驗的積累,提高自身的實踐素養。
1.校企合作
選擇當地的優秀旅游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開展,組織學生在完成一定的學業內容后,分階段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在旅游企業的不同崗位扎實開展實習鍛煉。
2.就業頂崗實習
在完成相關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后,組織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教師、師傅的雙重結合,促進學生應用水平的提高。
3.簽署協議
通過協議的簽署學校與校外企業簽署人才培養協議,根據企業的自身需求為學生訂制自身的職業規劃,為企業提供對口的人才。
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專業人士來對人才模式進行評估,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取向的調查,以及不同階段學生的情況對比,來提升培養模式和水平。注重對學生各個階段的知識的培養。
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引領力量,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接受教師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通過自身的旅游素養、旅游知識鞭辟入里的講述,能夠對學生的旅游管理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從事業卓越的企業中引入人才,經驗豐富的教師自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促進學生的進步。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需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加強自身的意義,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步入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