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湖北青年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當下這個新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依靠網絡,快遞系統因網購火爆而崩潰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處于亞健康狀態,很多人不太樂意和外面的真正的人、真實的社會打交道,相反,他們更愿意做“足不出戶、但卻對天下事通曉”的“秀才”,現今這種狀況愈演愈烈,逐漸演變成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宅文化”。尤其在大學生群體中,這個“宅隊伍”越來越壯大。對我國當前大學生中“宅群體”進行分析來了解,包括形成的原因、影響其發展的各種因素,以達到對其正確引導的目的。
“宅”這個詞語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的日本出現了一個“由于對動漫、電子游戲狂熱而不愿意出門,不會處理外界社會關系”的獨有群體。到了中國就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宅”。在中國,有一個群體只生活在家里或寢室里,生活的全部包括物質需要、精神需要都可以通過網絡活動來滿足,比如通過網購獲得生活需要品,通過微信、QQ等來交朋友、談戀愛,還有網絡寫作、電子小說等,完全依靠網絡來實現個人與社會以及他人的交往。但不難看出,這些“宅人”并不是天生就宅,只是沒有很好適應后天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性格缺失,迷失在一種虛無的狀態中。“宅”形象生動的描述了這樣一個完全封閉在自我世界中的群體的生活。他們很多時候還標榜自己是“新人類”,高舉“自由”的大旗,完全不與陌生人說話,更不結交朋友,不參加集體活動,只沉醉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很多人會覺得他們的行為不可思議,但他們卻完全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單純的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出,“宅”引發的后果是大學生喪失了“正確思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他們無法處理好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主體我和客體我、他人眼中的自我與我心中的自我之間的矛盾,這樣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穩定,也無法從他人那里得到關于自我的評價,目前的現狀是:
(一)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感覺自己有點“宅”的占到90%,而且認為“宅”現象是一種普遍正常的現象。
(二)“宅”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是一種普遍的行為,而不是特殊行為。性別的差異、年齡的差別,專業和年級的不同以及城鄉的差異在“宅”的現象并不顯著。
(三)校園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日益完善的后勤保障進一步壯大了“宅”一族。網絡提供了便捷、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再加上“天貓”、“京東”和外賣的服務支持,無疑為“宅男宅女”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客觀條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互聯網的過度是造成“宅”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互聯網的普及,社會壓力的日益增大以及家庭教育的疏忽缺失是造成大學生“宅”的外部因素,而自我封閉與渴望交際、理想與現實這重矛盾是內部因素。現實生活中的無奈導致大學生走進網絡虛擬世界,這才催生了“大學生宅群體。
新媒體的發展是“宅一族”的直接動力。新媒體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觀念和觀點,與舊思維發生矛盾,由此產生了多元化的思維觀念,以前的青少年習慣了接受傳統道德準則的教育,在新情況下難以接受新的變化,產生了迷茫的心態,導致行為和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網絡的出現及時彌補了青年在轉型期的不足,過多地使用電腦和網絡以至產生依賴,討厭外出上學和上班,并逐步蔓延。在他們看來,人際關系的處理是麻煩的、沒有回報的,而在網絡中產生的一些關系卻是簡單可行而且是高回報的。他們認為,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沒有壓力,是個完全自主、充分自我的人。
除了以上的外部原因,青年雖然已經具備了成年人的各種生理功能,但心理發展水平并沒有真正完全成熟,導致了在他們的心理發展上,出現了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進取與享樂的矛盾、追求時尚與從眾的矛盾,自我規劃意識和能力還比較欠缺。
從以上分析中得出,解決大學生“宅人”自主出宅問題,需要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