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凡柯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河山,是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傳統作文教學方式單一,內容枯燥,老師花費大量時間講授方法,學生寫作情況仍然一塌糊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課堂教學模式不斷現代化已經成了不可抵擋的趨勢。教師們開始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筆者將以自己的實習經驗,對多媒體技術在作文教學方面的運用提出一些看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情景有利于充分發掘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調動寫作積極性,最終寫出獨具特色的作文。“多媒體教學方式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方面具有無比的優勢,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仿佛進入與作者所處環境接近真實的境地,喚起學生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2],如讓學生圍繞“母愛”進行寫作時,就可利用多媒體,為初中生創設合適的情景增強情感體驗。首先,給同學們播放關于母愛的視頻“暴走媽媽”:兒子得了肝硬化,母親自己是重度脂肪肝患者,不能移植,為了給兒子換肝,母親堅持暴走十公里,堅持了整整七個月,她說只要多走一天,離救兒子就近一步。最終母親創造了奇跡,手術成功進行。通過這個視頻學生可以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想到自己的母親默默地為自己付出這么久,他們內心的情緒定會有所波動,有所感想。
這種創設寫作情境的作文教學和傳統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寫作并不關心同學們在寫作時是什么狀態,也不管他們是否有情感共鳴,要求告訴學生以后,就讓他們寫,結果寫出來的作文總是空洞的。而創設情境后的作文教學更多的是注重引導學生走到情境當中,慢慢遨游,在此情境中學生可以找到共鳴,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寫出有感情的文字。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對寫作都有畏難情緒,從心底里排斥寫作文,如果抱著這樣的恐懼心理,學生肯定無法寫出優秀的作文。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在寫作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可以大大地緩解這種困局,多媒體“能使視聽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1]
如教師在指導刻畫人物形象這個作文專題時,就可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作文,或是展示班上優秀學生寫的作文,內容寫的就是同學們周圍的人,這樣可以拉近同學們的心理距離。如“老師長得不算高,也不算矮,帶著一副快遮住大半張臉的大眼鏡。一頭的亂發,剛開學時見著還以為是什么新發型呢。老師的最大特點是喜歡笑,一笑就露出了又大且歪的大門牙”,讓同學們猜這寫的是哪位老師,因為都寫的是熟悉的人,同學們參與的情緒肯定高漲,很快猜出,接著又讓同學們觀察作文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如何運筆。在這樣間接的學習中,同學就知道了如何讓文章刻畫人物形象變得更生動真實。最后,老師再展示幾個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照片,讓同學們自由選擇人物形象去進行寫作練習。
這樣的課堂充分發揮了投影儀的優點,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要把想法訴諸筆端的激情油然而生。可見,把多媒體作用于作文教學,不僅能啟迪思維,而且能使學生增加興趣,變被動為主動,不再將作文視為難事。
學生一到寫作文無事可寫,他們認為是自己的生活太單調,沒有可寫的素材,事實上,他們周圍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由于他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很多素材都被忽略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記錄同學們的生活瞬間,在寫作時恰當的予以展示,激發同學們內心深處的回憶,調動他們頭腦中的素材,以此來完成寫作。
比如:在輔導學生寫《難忘的運動會》時,大多數學生雖然參加或觀看過運動會,但那些場景在他們腦海中一閃而過,因此他們無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描寫當時的場面,尤其是刻畫運動員的動作細節時,由于缺乏觀察,同學們往往無法回憶出當時的畫面,只能三言兩語粗略的概括運動員的動作。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事先親自拍攝一些比賽現場各種運動的視頻,把同學們當時的動作和周圍的場景都記錄下來。在作文課上,放給學生看,讓他們仔細觀察運動員當時臉上的表情和動作,找到準確的語言來刻畫,學生邊看視頻邊回顧當時激動的場景,尤其是那些轉瞬即逝的動作也被記錄下來,同學們可以反復觀察,直到找到準確的語言的描寫。這樣做也讓學生明白,平時要善于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往往不是沒什么東西可寫,而是被自己忽略了或者忘記了。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作文教學提供了便利,雖然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很多教學情況下仍然需要教師進行面對面的講授教學,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已經成為必不可擋的趨勢,我們必須進一步學習,使得多媒體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