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燕 陳國龍 趙國付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提出后,全國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宿州學院作為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宗旨,加強文化育人,探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對策,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現狀分析,在創新創業觀念意識、教師教學水平、完善課程體系、提供指導平臺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致力于推動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完善與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我們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始于1998年,至今只有21年的發展史。剛開始是清華等雙一流大學成為試點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一部分。宿州學院彰顯文化育人特色,服務立德樹人根本,堅持進行有組織的文化育人工作,建設特色育人平臺,加強文化育人,為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平臺與支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喊出以后,國家和政府對于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宿州學院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該校,堅持立足地方,發展地方。宿州是一所文化古城,在文化育人背景下積極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育,鼓勵和指導在校生參加各級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特別是信息工程學院,2013年獲得“安徽省大學生物聯網創新應用設計大賽”等130項;2016年獲得“安徽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86項;2017年獲得CAN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等85項;2018年獲得高級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等81項。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當代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問題上既享受著機遇,也面對著挑戰。我們雖然在很多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很多獎項與榮譽,但是由于我們地方性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在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能力以及課程設置與教師的專業程度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我們固守的觀念認為:教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對于創新創業的教育不夠深入,我們的創新創業課程開設不具有針對性。地方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環節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突破,需要層層推進、漸進式轉變,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強度,培養地方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舉措,為社會發展輸送創新創業型人才,調整著社會就業結構。就業不僅僅是依靠個人能力就能獲得成功,就業是雙向選擇,不論是政府單位、還是企業單位,競爭都很大。數據顯示,2018年安徽省公務員招聘人數目標是7801人,報考人數多達193 680人;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日前在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會上透露,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新高。
我校雖然也開設了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但是課程教學不具備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將理論知識生硬地講授給學生,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等培養不夠深入,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只是增加了課程,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
觀念是對事物的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體系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和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觀念意識不強,更多的是傾向于直接就業。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很多家長的觀念還沒有完成更新,“鐵飯碗”說法還層出不窮,對于孩子的就業期望依然停留在公務員、事業編制等大眾認為的相對穩定的職業。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在對信息工程學院2019屆534名大學生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3.8%的同學就業期望是公務員、事業編、國企。高校大學生就業意向多數選擇在大城市,特別是我院的計算機相關專業,在一線城市的就業薪資更高、機會更多,因此多數學生選擇離開學校,走向一線城市的企業。大學生僅僅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一門通識教育的公共課,沒有從觀念上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對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一批專業知識廣博的教師隊伍。但是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一方面,宿州學院是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地處宿州,地理位置遠離省會城市等經濟、科技較為發達的城市,工資水平較一線城市較低,很難吸收到專業技術強、管理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另一方面,我校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兼職教師,所學專業與創新創業課程有所差別,而且缺乏實踐上的管理經驗,在授課過程中講授的理論知識較多,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高校的職能之一就是人才培養,因此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發揮重要的推進作用。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有利于為國家發展輸送人才,啟蒙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學生了解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了解創業的概念、要素與特征等,使學生掌握開展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解析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洞察力、決策力、組織協調能力與領導力等各項創新創業素質,使學生具備必要的創業能力。
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基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等通識性雙創教育類公共必修課,引進國內外優質創新創業類課程,開設《創新思維訓練》《創業創新執行力》《發明與專利實務》等雙創實踐類選修課程,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綜合技能。課程的深入開展需要優秀的教材,信息工程學院根據專業特色,組織學科帶頭人、行業企業優秀人才,聯合編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符合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教材。專業課程是大學生課程重要的一部分,同樣也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因此,信息工程學院結合專業特色,邀請企業的優秀管理者、專業學科帶頭人,編寫符合我們學院專業特色,具有適應性的專門教材。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課程理論教育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完善課程體系結構,根據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不同,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根據不同程度的創新創業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從普及課程,到提高技巧技能的專業課程,再到創新創業各類實踐課程,指導項目和活動為指導。
1. 組建導師教師隊伍,提供科學指導
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教師、實訓教師、創業導師三支專兼職教師隊伍。實施學生創新創業聯合培養“雙導師”制度,建立由校內外知名教授、知名企業家、高管和創業成功者共計100余人構成的創新創業聯合指導教師隊伍,其中校外導師占比50%以上。2016—2018年組織參加校內外雙創類培訓近50場次、培訓師資150余人次,召開形式多樣的雙創類研討會、報告會等。
2. 完善教師考核機制,改進教學方法
建立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師的考核機制,將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作為教師晉升和考核的標準,激發教師深度學習創新創業,更好地培養創新創業學生的熱情。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等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作用,轉變傳統的教師主體、學生客體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轉換自己的身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發揮專業特色,引導學生先進行實習培訓,積累經驗后再進行創業。
1. 成立創新創業指導小組,提供理論指導
聘請創新創業課程專家、歷年創新創業成功校友、企業優秀管理者成立創新創業指導小組,通過開展慕課網上教學、視頻公開課等在線課程,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指導。
2. 加強校企合作,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提供實踐機會
信息工程學院與北京尚學堂科技有限公司、昆山杰普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為峰軟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軟件企業深度合作,在共建課程資源。師資培訓、冠名班、訂制版、項目研發等發面開展合作,采用“2+1+1”模式培養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實現校企合作。畢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信息工程學院加強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聯合育人的應用型IT類人才培養道路,畢業就業率和就業專業對口率逐年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得到畢業生、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按照學校建設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具體要求,信息工程學院所有專業從大一開始,每學期安排2周的工程項目集中實訓環節。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比賽,開展校級和省級大數據等創新創業比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校和學院為學生提供政策以及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單位為我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大學生創業風險資金,根據專業特色,支持互聯網創業的進一步發展。
進入新時代,進入“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平臺更加完善,形成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多層次的系統整體,創新創業帶動就業機會公平與社會縱向流動,實現創新、創業與就業的良性循環。因此,要加強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在文化育人背景下,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全面發展有效重要途徑,符合社會人才發展的需求,順應大學生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規律。創新創業教育為實現人才的雙向培養提供路徑。大學生是青年一代,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中國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歐洲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世界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通過轉變和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