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艷,張海麗,魏洪娟,張文朋,劉馨億
(齊齊哈爾醫學院護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行動導向教學源于20世紀80年代德國,是近代教育領域大力推廣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其旨在通過實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該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意識,促進團隊協作精神,增加學生責任感[2]。為了了解行動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在護理實驗教學中的效果,將選取本校15級、16級護理學專業學生A與B兩班200人,并隨機將100例A班分為觀察組與100例B班分為對照組,詳細報告結果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0例護理專業學生,其參加培訓的時間均在2017年3月-7月間,包括男30人,女170人,按班級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人,男女比例16:84,年齡22歲-27歲,平均(25.1±1.2)歲;對照組100人,男女比例14:86,年齡22歲-26歲,平均(24.8±1.6)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例數以及平均成績上并無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傳統教學方法 在教學時,先由教師示范,學生看過示范后分組進行練習,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1]。
1.2.2 行動導向教學法 ①準備階段。教師在實驗課前的1周向學生解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知識與相關要求,并給每一個實驗課學習小組發放任務。②實施階段。教師將每組學生的護理計劃匯總后,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學生小組在實驗訓練的時候,需要完成的項目主要包括護理技術操作、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在訓練結束后,教師將優秀的小組的成績計入到平均分值(70分),且學生也需通過自評、他評以及小組討論的方式,完善護理計劃(10分),最后對學生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行評分(10分)[3,4]。③總評階段。在實驗課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實施方案中不熟練的實驗內容以及結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章節的學習任務之后,師生需共同討論或是提出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項目,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對今后工作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解決辦法。
1.3 教學方法評價
1.3.1 操作技能評分 學生小組的操作技能評分是根據《全國護士崗位技能訓練50項考評指導》標準進行評分。
1.3.2 WGCTA量表 WGCTA量表是評判性思維量表,其中共有5個分量表,分別是推理、假設的認可、演繹、解釋以及論述等。每個分量表有16個題目,總分共為80分,測試時間為40 min。得分越高,受試者的批判性思維的認知技能就越高,反之則越低[4]。

表1 兩組單元操作技能考核結果對比(Mean±SD)

表2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比較(Mean±SD)
1.4 統計學分析 兩組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元操作技能考核結果 觀察組的4次單元考核操作技能與對照組相比,更為優異(P<0.05),見表1。
2.2 理論考核成績結果 觀察組的理論考核成績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更為優異(P<0.05),見表2。
行動導向教學是由師生向同一明確目標進行引導教學,最終使學生達到能夠自主學習,體力與腦力勞動統一的目的。行動導向教學的教學主旨與教學項目均是強調的案例教學,且通過提前通知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獨立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5]。在操作技能上,學生通過教師所給予的項目或是臨床案例、實際情境進行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臨床護理情況的認知[6]。理論上,行動導向教學是采用臨床案例導入的方式,通過案例獲得信息,將所學內容與臨床案例結合起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學生在學習與處理事情的綜合能力也更高。行動導向教學能夠有利于對學生評判性思維的培養,評判性思維是學生在面臨各種復雜情境與選擇時,能夠靈活的應用已有的經驗以及知識,做出正確的取舍[7]。本次調查中對本校參加培訓的護理學專業學生200人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經過教學后,觀察組學生的操作技能總分、理論考核成績總分均比對照組學生要優異。這就表明了,學生對于行動導向教學的評價明顯要高于傳統實驗教學,證明了該種教學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認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