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宜軍
摘 要:修訂地理教材,要落實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應是如何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興趣與動機,而不是只陷入學科體系,忽視學生的能動性;應是把基本概念的形成與學生經驗的歸納與抽象結合起來,而不是只滿足于灌輸,忽視建構的意義;應是引導學生按科學規律來解釋客觀現象或事物,而不是只關注結論,忽視理解原理的過程等
關鍵詞:教材修訂 課程 科學設計 義務教育 容量恰當 意識和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新一輪的中學教材修訂馬上就要開始了。
在中國教育進入內涵發展的新階段,要求教育理念和課程內容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修訂和完善教科書是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解決實驗中的問題,深化課程改革,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修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教材既是全面落實新修訂的課程標準,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的教材體系的重大舉措,更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迎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要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需要。
教科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正是這樣的遠見卓識,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推進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境界,成為研制新課程實驗教材的指路燈塔。
《教育規劃綱要》對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修訂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教材體系,提升教材的質量和水平,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理課程教材體系,教材修訂工作意義重大,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
修訂地理新課程教材的挑戰,就是要落實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應是如何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興趣與動機,而不是只陷入學科體系,忽視學生的能動性;應是把基本概念的形成與學生經驗的歸納與抽象結合起來,而不是只滿足于灌輸,忽視建構的意義;應是引導學生按科學規律來解釋客觀現象或事物,而不是只關注結論,忽視理解原理的過程等。
隨著我國地理教育的不斷發展,地理實驗教科書在使用過程中也漸漸顯現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大部分教材在內容組織上只是就事論事,泛泛而談,沒有將理論和實際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過重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沒能將“為局部地理環境整治提供依據”“為可持續地球宏觀戰略的提出作出指導”兩個地理學的價值核心很好地體現出來;知、能、觀三維目標不能一體化落實,在自然地理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能而忽略了在生活中的應用,在人文地理中又過于強調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等。在現行的地理教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對教科書做進一步的修改。
教學是教書育人的活動,教學的任務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現代教育要求人們統一地考慮教學的“傳授”、“發展”、“塑造”功能。這意味著,當代教學論不再把向學生傳授高、精、尖的科學知識和訓練他們的智能認為是教學唯一的任務,它還包括培養學生正確地情感、態度、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并成為社會合格的公民。所以,筆者認為,如何將知、能、觀這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是教材修訂中相當關鍵的一環。
為做好地理教科書的修訂工作,我對實驗教科書使用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和訪談工作。調查表明教科書堅持了課程改革的方向,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據地理學科特征,較好的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努力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注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合理減輕學生負擔。具體,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內容全面滲透和正確表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和國家法律。
2.教材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重視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適應,引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材為學生提供探究學習的機會,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學科知識,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大量活動與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提高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全面落實地理課程內容標準的各項要求,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內容的啟蒙性和基礎性,選取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備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方法;通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教材整體上容量恰當,難度適宜,比較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注重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克服以往教材中“繁、難、偏、舊”的現象。
4.教材較好地契合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依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建立了合理的內容結構。建立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內容結構體系,不拘泥于區域地理的學科體系,注意了區域選擇的典型性、獨特性,區域知識組合的覆蓋面,適當分散了難點。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體現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如,地球運動部分,內容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降低了不必要知識的難度,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國家和地區的選擇、國家和地區內知識點的確定,都是以它的典型性和獨特性為主,同時也考慮到了大洲的均衡性。
5.教材注重引導教學,教材設計盡可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能有意識的注意引導和方便教師教學。
參考文獻:
[1] 張樂生;淺談地理教學的人文性[J].中國校外教育 2017年7期
[2] 楊曉紅;;學生問題意識在地理教學中的培養[J].成功(教育) 2007年10期
[3] 周瀾;;對地理學科新課程的點滴思考[J].現代教學研究 2011年11期
[4] 陳雨.初中地理教學藝術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
[5] 徐文.淺談地理教學的邏輯性[J].中國校外教育 2018年
[6] 吳非.對地理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學生數理化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