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王麗鳴
【摘要】目的 探討近年來中醫診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研究進展,為今后其在臨床和科研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查閱近年來中醫診療BPPV的文獻期刊,并進行綜述。結果 目前中醫對BPPV主要是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中醫內治、其他療法等方面進行不同層面的研究。結論 中醫診療BPPV有著獨特的見解,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耳眩暈;中醫;復位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屬于中醫“耳眩暈”或“眩暈”的范疇,因發病時患者常有頭暈目眩、天旋地轉、站立不穩、甚至惡心嘔吐等表現,因而給患者的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近年來由于臨床醫生對本病的不斷重視與研究,該病的診治已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然而仍存在治療后殘余頭暈和復發等問題。而中醫的整體調理和副作用較小讓它對治療BPPV的優勢日漸明顯。筆者現將有關資料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耳眩暈是臨床上患者就診時最為常見的主訴之一,因病情復雜,病因繁多,從而各臨床醫家對其病因病機也有著不同的觀點。楊克勤[1]從《內經》相火的角度將其分為情志不遂,相火內郁;飲食不節,相火亢進;年高勞倦,相火妄動;寒邪內盛,相火虛衰四種病機。魏國威[2]則認為其是由耳內積水所致,而腎開竅于耳,因此本病的病根實際在腎。張淑英[3]從痰論治,認為其可分為痰火、風痰、痰濕和痰瘀四個方面。
2 辨證分型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隨證施治?!吨嗅t耳鼻咽喉科學》將耳眩暈分為外邪侵襲、痰濁中阻、肝陽上擾、寒水上泛、髓海不足、上氣不足六個證型,而劉元獻[4]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個氣滯血瘀證。張立雙[5]等又將其分為因痰致眩、因虛致眩、因風致眩、因瘀致眩和因寒致眩五個類型??追宾蝃6]等則根據臨床表現將BPPV分為風痰上擾型、陰虛陽亢型、肝陽上亢型、痰瘀阻竅型、氣血虧虛型及腎精不足型六個證型。戴偉利等[7]則將其分為膽郁痰擾型、脾氣虛弱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四個證型。
3 中醫內治
羅俊[8]用手法復位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BPPV,王寶祥等[9]以手法復位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黃小容等[10]用益氣聰明湯加四物湯治療BPPV,發現療效顯著。而胡丹霞[11]通過辨證施治BPPV,肝陽上亢型治以天麻鉤藤飲,氣血不足型治以八珍湯,腎精不足者以杞菊地黃湯加減,瘀血內阻型治以桃紅四物湯,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4 其他療法
耳眩暈的中醫療法還有很多,舒偉等[12]將BPPV患者予以化痰醒腦針法聯合復位治療,取百會、上星、頭維、風池、太陽、豐隆、合谷、太沖等穴,得到了良好的療效。于川等[13]通過復位后選取枕、內耳、皮質下、暈點、神門等穴行耳穴貼壓,亦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5 小 結
中醫治療耳眩暈已有上千年的經驗, 尤其在整體調理、防止復發副作用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其亦有缺乏嚴謹的試驗設計和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等缺點。隨著當代中醫藥的不斷進步,我們相信中醫今后必將加強臨床研究,優化實驗設計,使其在BPPV的診治方面有著更為突出的表現。
參考文獻
[1] 楊克勤.從相火論治眩暈理論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3,5(5):63-64.
[2] 魏國威.眩暈病因病機探討[J].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7,16(1):53-54.
[3] 張淑英.從痰論治眩暈[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14):67-68.
[4] 劉元獻.中醫耳鼻咽喉科臨床應知應會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75-80.
[5] 張立雙,江 豐,康立源.眩暈中醫證型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7):174-175.
[6] 孔繁鑫,虢周科.中藥辨證論治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5):710-712.
[7] 戴偉利,黃少霆,閆新宇等中藥輔助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治療效果的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7,25(5).
[8] 羅 俊.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耳石復位法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6(16):199-200.
[9] 王寶祥,許俊杰,陸 霞,等.苓桂術甘湯聯合管石復位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6):1004-1007.
[10] 黃小容,周紹華,司 維,等.益氣聰明湯合四物湯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28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11):45-46.
[11] 胡丹霞.良性位置性眩暈癥的手法復位配合中醫辯證治療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52.
[12] 舒 偉,彭天忠,胡穗發,等.化痰醒腦針法為主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2):11-12.
[13] 于 川,申 斌.耳穴貼壓結合Epley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1):14-1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