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諶慧銘 謝濤 王鶯子 彭婧
《2019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要實施100萬擴招方案,來加快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擴大就業范圍,提高培訓針對性實效性,為更多青年憑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提供舞臺。絕大多數高職生都是高考失利者,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偏弱,同時高職教學模式陳舊,無疑加大了高職人才培養困難。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學生普遍能掌握一技之長,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但是,低素養等標簽依然與他們相呼應,為改善現有的局面,提出專業導入教育,通過有效引導學生進入并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使學生成為愛學習、善于學習的人[1]。愛學習、善于學習即是學生獲取優質學習成果的基礎,又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根基,有效的專業導入教育,能夠全面提高教育與學習效率。
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影響分析過程,首先根據專業導入教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設計,引入教學目標層級,教學目標層級總體分成四類,分別是激發式導入類、培育式導入類、啟迪式導入類以及引導式導入類,根據高職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層級設置[2]。其中,激發式導入類由興趣—趣味—愛好—需求狀態進取,四個層級構成;培育式導入類由自愛—自重—自尊—自強狀態進取,四個層級構成;啟迪式導入類由注意—關注—思考—激活狀態進取,四個層級構成;引導式導入由想學—能學—好學—樂學狀態進取,四個層級構成。教學目標層級設計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善于開發自我教學情感、教學激情、價值感和教學責任感,同時在課堂教學之中善于以情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
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設計,需要教師善于以德育德,以行育人,有效設計導入環節,利用導入專用工具增強導入效果。應用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通過“寬基礎、活模塊”、“厚基礎、寬口徑”、“工作過程系統化”以及“案例教學”等教學成功經驗,進行“能力本位”培養。“能力本位”培養目標的定位以學生可持續自我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長遠角度出發,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滿足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設計,需要教師有效綜合運用多媒體、語言、形象以及學生心理情緒,強化專業導入教育導入力度與效應。同時善于在精講與精練的環節中運用導入式精講、導入式輔導。使學生始終保持最佳學習狀態,進入形成良好學習習性和學習意志品質。
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設計,需要教師善于運用導入式教學工具,導入式教學工具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基礎性導入工具、增效性導入工具,以及高效性導入工具[3]。
通過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影響分析,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依托引入教學目標層級、教師以德育德,以行育人以及運用相關導入式教學工具,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影響分析,得出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起到積極影響。
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適應性影響分析,以高職生一技之長教育目標為出發點。長期以來,當代高職生學習意識薄弱,缺乏學習觀念、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基于高職學生專業建立多方專業導入教育協商機制,注重“興趣”培養,雖然技能學習是高職生教育的第一要務,但是教學平淡無味,必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因此高職生的教學核心還應該以自主學習為主,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教學內容枯燥、抽象,教學方法死板,趣味性不足,同一案例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去講,敷衍了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基于高職學生專業建立多方專業導入教育協商機制,定位是在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4]。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即對專業核心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內容進行銜接,注意適當的底蘊培養,還要增加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素養培養,開設音樂欣賞、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以及民法等選修課,從而提高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自身素質。
然后對課程體系結構進行設計,將課程大體分成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公共基礎課程以及實踐實訓四個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是為培養專業人才而設立的課程,是實現高職培養目標的核心內容;專業拓展課程是高職學校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專業特色自行設置的課程;公共基礎課程是根據照教育部要求,是奠定專業學習和學生終身發展,提高高職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的必須課程。
多方專業導入教育協商機制還需以社會、企業對技能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課程體系、標準有關,因此必須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奠定專業導入教育模式,完成高職學生專業導入教育系統設計。
基于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適應性影響分析,建立多方專業導入教育協商機制,進行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適應性起到積極影響。
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穩定性影響分析是,整合通過優化教育資源,即在社會、企業崗位要求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家人才培養要求,對高職生的職業能力與基本素質培養進行有效規劃。完成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以及培養目標三者的有機結合,從而制定優質的高職專業培養方案[5]。高職專業培養方案的側重點為課程體系,因此要對高職生的課程結構加以研究,課程結構設計是運用系統化方法,借鑒教學系統化設計,分析人才需求與崗位能力,以提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目的。首先分析崗位需求,然后分析崗位需求與職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最后分析不同的課程之間的關系,只有對教學課程進行全方位分析,才能搞清楚如何設置課程結構,從而有助于高職生技術技能的發展。
完成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后,對專業導入教育的階段進行設計。第一階段,教師要根據課程需求,有效整理導入式教學工具,精心設計導入環節;第二階段,教師要學會同時運用多種導入式教學工具,增強導入專業意識、導入教學能力;第三階段教師結合教學課程,對課程進行精講,使得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精練,有效輔導學生,增強精講精練教學效果;第四階段,教師有效運用專業導入工具,營造課堂氛圍,從而呈現導入教育的最佳效果。
通過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影響分析,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教育目標。基于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適應性影響分析,建立多方專業導入教育協商機制。依托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穩定性影響分析,實現高職學生專業導入教育的系統設計。專業導入教育模式既是保持高職生就業穩定、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舉措,也是教學模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穩定性起到長期促進作用。
本文提出了高職學生專業導入教育對其職業生涯的影響研究,基于專業導入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職業選擇性影響分析、適應性影響分析、穩定性影響分析,實現高職學生專業導入教育對其職業生涯的影響研究。高職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根據高職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專業導入教育,使得高職教學系統不斷完善,更多青年憑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提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