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笛
(邢臺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1)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依法治校成為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對高校危機事件的處理也不例外。如何合理、合法地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成為高校的一個日常課題。危機事件處置離不開法律責任、權益義務劃分,離不開程序和環節管理等,而這些都應當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管理規范等進行制度方面的細化。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完備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是實現依法治校,依法處理危機事件的必備前提。目前我國已有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及由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以及一系列教育令,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但高校危機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夠細化。其局限性在于法律條文較寬泛,對具體情境的適用性較差,缺乏程序性的行為指導。
(二)危機事件中高校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夠明確。在以往被媒體曝光的高校危機事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高校與事故關系人之間就法律責任方面爭論不清。尤其是高校發生安全事故時,社會輿論往往站在弱勢群體學生及家長一方。而高校對此類事件的對策不是進行大額賠償,就是逃避責任,消極面對。這反映出現有的法律、法規對于學校和學生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或者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并沒有具體規定。
(三)高校學生管理人員法律意識薄弱。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對學生管理人員法律意識的普及。然而一部分高校在學生危機事件管理中行政意識過于濃厚,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相對較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無論是高校危機事件的預防工作還是危機事件發生后的緊急處理過程中法律意識薄弱;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很難做到“依法管理”;以及對不合法的管理行為可能造成的危險后果認識不足等。這就容易造成對相關對象權利的侵犯。例如,對新聞媒體記者的新聞傳播權和對公民知情權的侵犯,對學生言論自由權甚至人身自由權的侵犯等等。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最終實現高校危機處理的全面法制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宣傳性的法律條文相比,更加詳細、具體的高校學生管理規章制度或教育法令能夠提供具體方案和實用性強的操作規程。按照性質來分,高校危機事件可以被劃分為政治類危機事件(學潮、游行示威等由大學生群體為主要參加人員的危機事件)、自然災害類危機事件(地震、臺風等災害)、學生心理行為失衡所引起的突發事件(如高校學生自殺事件或殺人事件等);治安安全類危機事件(如學生宿舍被盜、火災等),以及公共衛生類危機事件(如高校食堂突發集體中毒事件等)五大類。類別不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依據的相關法律法規更是需要有的放矢。應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細化,這樣才能做到在處理具體危機事件時有法可依。
(二)明確危機事件中的法律責任。截止目前,教育部頒發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此對于突發事件造成的學生傷害事件,無論是學校的處理決策還是法院判決,都只能將該辦法作為處理危機的參考依據,而非法律依據。因此,在對危機事件中高校的法律責任進行判定時還存在著相當模糊的界定。只有法律法規明確了具體事件中學校應負的責任,學校才能依法履行法律義務,社會輿論也會在危機事件中更加理性地進行判斷,避免學校聲譽受損。因此明確高校校園危機管理的法律責任十分重要。
(三)強化學校管理人員及學生的法制意識,轉變傳統管理模式。為了提高工作人員依法治校意識,首先要加強法制培訓,使其增強高校法治意識。二是由校方本位意識轉變為學生本位的管理理念。這樣學生管理人員才能在高校危機事件發生時做到依法維護學生及校方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學生往往缺乏法律意識。當其合法權益受損時不懂得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學生們對申訴、請求復議等維權方式的不了解,在極端情況下采取極端行為,也是造成突發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應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法制化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只有學校和學生雙方都具備了良好的法律意識,危機事件處理工作才能在法制的軌道上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