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鵬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大學生雖然十分接近社會環境,但卻不具備太多的社會經驗,所以在缺乏教育引導的條件下,其理想與信念很容易出現模糊、不堅定情況,不利于其未來發展,因此在教育角度上,出于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未來建設貢獻人才的目的,應當彌補當前教育中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陷,這也是本文研究課題的意義所在。
形成理想模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較為主要的是“網絡游戲”、缺乏社會認知等,下文將對這些原因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
1.“網絡游戲”
在現代大學環境當中,大學生大多以“寄宿”形式來度過學習生涯,所以大學宿舍成為了大學生的“私人空間”,在這一條件下,很多大學生會將電腦帶入宿舍,隨后通過電腦與“網絡游戲”接觸,這些游戲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莫大吸引力(因為九年義務教育當中,很多大學生都處于被嚴格管教,很少接觸電腦的狀態下),所以大學生在與“網絡游戲”接觸之后容易沉迷其中,大好時光盡數消耗于此,不但導致學習受到負面影響,同時也沒有仔細思考過“畢業之后想要做些什么”的問題,所以當學生面對這一問題,往往無法給出答案[1]。
2.缺乏社會認知
普遍來說,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經驗十分薄弱,對于社會形態、結構、層次等的認知都十分模糊,所以即使大學生認真思考“畢業之后想要做些什么”的問題,其也會因為沒有清晰方向而無法得出答案。舉例來說,某大學生在面對“畢業之后想要做些什么”的問題時進行了認真思考,而其思考結果并不是清晰的崗位職稱,而是“我想要做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工作,希望有一個滿意的薪資待遇”,在這一答案中可見,該名大學生并不了解自身專業包含什么崗位、在社會環境中什么樣的薪資才能稱得上“滿意”,是典型的理想模糊表現。
造成大學生信念不堅定的原因有二,即缺乏自我認知、生活環境影響等,具體內容見下文。
1.缺乏自我認知
現代大學生對于自我的認知十分粗淺、盲目,使自身在思考就業問題時,無法判斷自身是否具備勝任崗位的資格,隨后就容易放棄并轉向其他目標。具體來說,在就業目標角度上,大學生應當了解自身專業水平、思維方向與綜合素質,而實際上現代大學生的認知深度并不高,所以無法進行判斷,在這一條件下學生針對該崗位的自信會被不斷磨滅,當低至一定水平之后就會轉換方向[2]。
2.生活環境影響
同樣因為現代大學生生活質量提高,所以其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在這一條件下大學生會錯誤認為當前生活條件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大學生對于生活質量、就業目標的追求很少,就不會產生堅定的信念。而事實上環境是由家庭提供的,所以該觀念是錯誤的,可能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未來發展。
針對導致大學生理想模糊的兩個原因,在現代教育當中建議采用“柔性”策略來進行優化,因為此類問題在現代大學生內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如果采用強硬策略會導致學生抵觸,難以起到優化作用。具體內容見下文。
1.“網絡游戲”優化策略
實際上,大學生與“網絡游戲”的接觸并非完全有害,因為適當玩“網絡游戲”確實可以起到舒緩神經的作用,同時要完全杜絕大學生與“網絡游戲”的接觸難度很大,且易造成大學生負面心理。在這一條件下,本文建議院校對大學生玩“網絡游戲”采用半開放式優化策略,即規定大學生每日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大學生可以隨意玩“網絡游戲”,而超過時間段則進行斷網。同時為了使大學生不被“網絡游戲”所影響,要堅持理想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大學生玩“網絡游戲”的行為習慣,了解大學生的興趣取向,隨后開展理想教育,例如大學生常玩動作類的“網絡游戲”,且喜歡與人競賽,則說明大學生可能傾向于具有競爭性的崗位,所以圍繞這一點可以列出社會中常見的競爭性的崗位,由此起到理想教育作用。
2.缺乏社會認知優化策略
社會認知對于大學生理想方向樹立十分重要,針對這一點在教學當中,應當以社會形態、結構以及崗位需求等作為教育內容,告訴大學生在未來社會環境中,要如何處理實際問題、如何提升自我價值等。在這一教育過程當中,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加深,同時面對“畢業之后想要做些什么”的問題時,也會逐漸形成明確答案,所以其理想方向會變得更加清晰,畢業后懂得如何選擇發展方向,且具有良好的人生規劃。
針對導致大學生信念不堅定的兩個原因,本文認為應當采用引導方法來進行優化,因為信念的樹立,是對人的觀念、習慣進行改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通過引導方法,潛移默化的使學生觀念、習慣發生轉變才是正確策略。
1.自我認知優化策略
在引導方法條件下,針對大學生缺乏自我認知的問題,本文建議教師對大學生日常學習表現、考試成績等進行搜集,隨后綜合分析學生專業知識的薄弱點。搜集大學生每日學習、游戲的時間占比,通過比例了解學生在行為上的缺陷,在這一條件下,將兩組分析結果展示給大學生,此時大學生將會了解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形成完善的自我認知概念,最終教師通過引導方式,幫助大學生針對薄弱點進行學習,并言傳身教的改變大學生對學習、游戲時間分配的習慣,彌補其行為缺陷。
2.創新傳統教育模式
針對生活環境影響,本文建議在引導教學當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教育,即在大學生臨近畢業的學期,組織大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工作,通過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感受壓力、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使其在脫離家庭的條件下,擺脫以往缺乏追求的習慣,幫助其樹立堅定的信念。
3.強化個體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不僅面臨著繁重的學習壓力,還需要在這一階段完成社會生活的適應性訓練。由此,大學生需要從心理上擺脫對學校的依賴性,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以社會實踐為導向,進而指導個人學習,促進自身的快速成長。對于在這一過程中承受的壓力,學校方面需要給與大學生一定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較高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否清晰、堅定,關系到其未來人生的發展,對其綜合素質有巨大影響,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不夠清晰、堅定,不但影響大學生本身,對于社會發展而言也是巨大損傷,所以本文針對大學生理想模糊、信念不堅定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原因提出了對應的優化策略,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