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雯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專業學校,山西 太原 030032)
中職教育是我國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務必要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塑造。而這其中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是所有社會實踐性能力的基礎,需要作為核心內容進行強調,以此保證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效果,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而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分析,應從基礎的重要性入手,在產生深刻認識的同時,引導課程建設。
語言是社交的基本工具,也是完成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條件,通過語言才能與他人之間產生社交。為了更好地完成社交活動,則需要通過語言表達能力的塑造與優化,保證語言交流的清晰度與效率性。
中職教育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性能力,并在展示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完成自身的社會價值塑造。在這一活動中,需要以語言表達能力作為支撐,通過清晰地表達,更加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實現知識與信息的傳遞和交流。語言表達是對思想的轉化,使他人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你的思考內容。對于中職學生,社會實踐性能力是其成長的目標,在與社會進行對接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清晰地表達,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以此實現自身的職業性與社會性發展。而在部分技術性崗位工作中,也需要對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塑造,以便更好地完成技術交流,從而保證技術操作的對接效果,使工作效率得到優化與完善。
中職教育中,由于受到生源條件的影響,在語文課堂的設計中,針對語言能力的培養與塑造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問題。從教育管理的系統高度出發,雖然在新課標的內容要求下,形成了針對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培養的具體研究,但在與實際教務對接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具體的應用策略,僅在一時一課的教學中突出語言表達,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綜合能力。同時,在課堂教育方法上,硬性地落實口語表達活動,反而對于學生的積極性產生了傷害,無法實現課程教育的具體目標,僅在形式上完成了課堂任務。學生角度,由于自身在知識內容上缺乏積累,因此即便是想參與到口語表達的訓練中,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內容支撐,使其處于“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這一條件下,還會使部分學生盲目地跟從教師與同學,在表達過程中,成為“小廣播”與“復讀機”,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觀見解,并常常被他人的意見與觀點所左右。
語言是工具,也是藝術。在語言表達中,掌握與語言表達的語感,就可以更深入地體會文化環境下的語言內容,并更具邏輯性地組織并完成口語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閱讀中選擇適合的數據,并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逐漸體會書籍內容中的語感狀態,從而形成適用于自身的語言的能力,在理解、判斷、聯想的基礎上,形成經驗系統,并在具體表達方法中,完成語言內容的陳述,實現自身的語言表達[1]。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就被稱之為語感,在語感的強化訓練中,可以有效地引導出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在傳遞真情實感的過程中,避免出現“言不由衷”的問題。同時,在這種語感思維的影響下,也可以提高學生信息內容的處理速率,并優化自身的語言塑造與表達能力。另外,語感思維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對信息內容作出快速的本能反應,在接收到相關信息后,可以在這種快速反應的影響下,作出回應。而這種能力,則是語感認知水平服務與語言變動的基礎條件。而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朗讀則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適當的朗讀材料。此類材料為基礎幫助學生培養語感,而這一應用材料,可以是演講稿、散文、詩詞、應用文、新聞稿、技術文件等多種類型,并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作出適當調整。注意,在這種朗讀稿件的應用中,引入散文、詩詞等文章類型,雖然在實踐表達中,不會起到明顯的優化效果。但在朗讀此類文章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并更好地定位語感信息,形成知識內容的積累,為自己的層次提升,創造基礎條件。
語言表達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也存在陷阱,尤其在課堂學習中,由于語言能力的差異,經常有學生將對內容的理解停留在字詞句的表意中,而僅在文章表達的“皮膚”層面去觀察內容,從而影響了對于文章主題內容的理解。在中職語文課程中,為了實現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塑造與培養,需要在課程內容中,強調閱讀學習的方法性。在掌握語文課文成文思路的同時,按照其中的表述方法,對文章展開復述,并嘗試獨立的創新內容中,對表達方式進行替換,從而保證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2]。在這一方法下,學生不僅復習了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在替換的嘗試與訓練中完成了實踐操作,并在練習中對于這種表達形式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另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課外的訓練項目,讓學生保證每天閱讀一篇文章,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復述,并嘗試著加入自己對這一內容的評價。在這一訓練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內容的復述與轉化,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對《警察與贊美詩》這一短篇小說的復述中,教師應對學生作出引導,使其將復述的內容,從作者所描繪的對話中抽離出來,并在形成概括語言的同時,更好地傳達故事梗概,以此達到復述作品,提高表達能力的效果。內容上,可以形成如下的復述評論:“故事以一名流浪漢為主角,講述了他為了躲避寒冬而絞盡腦汁將自己送進監獄的系列行動。”并在這種語言組織中,積攢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
語言是應用的信息內容,在表達與交流過程中,需要通過“自演自說”的訓練,提高學生實踐演說能力,并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實現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升級發展。而在有限的中職語文課堂中,無法滿足學生的系統表達鍛煉需要。因此,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對教學空間進行拓展,創建更加開放的課外語文交流空間,以此保證學生有足夠的交流條件,在拋開所有輔助條件的同時,真正實現語言交流,在自演自說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例如,教師在課外活動的組織中,可以創建“文化沙
龍”活動,定期地組織交流活動,在特定主體交流內容的探討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并使其可以在趣味性的內容探討中,找到“直抒胸臆”的表達意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以更加邏輯化的效果呈現出來[3]。同時,這種課外的“文化沙龍”活動,還可以與正常課程教學的活動結合起來,將課文中的主旨內容進行延展,由學生根據課文主要內容查找相應文獻資料,在課外活動中進行補充交流。另外,這種課外的實踐性訓練材料,也不僅僅局限在“文化沙龍”的單一形勢下,可以通過演講比賽、辯論會、朗誦比賽、情景劇演繹等多種形式,補充口語表達訓練的多樣性,使學生對此類實踐活動,保持更加積極地參與熱情,完成自身能力的塑造。
綜上,中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中,以學生的社會性為出發點,需在語文課程教育中,突出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內容,并實現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化水平的綜合成長。對此,在強調朗讀核心地位、凸顯復述應用方法、展示訓練教學價值的同時,也為相關教務研究提供了開放性交流平臺。在補充中職語文教育內容上,貢獻了積極的動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