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寧 張亞楠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信息化教學是依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和互聯網教學平臺,把信息技術和所教學科特點結合起來,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互動化[1]。它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教學的必然趨勢。藥物治療是醫療措施中最普遍的一種治療方法,臨床上給藥途徑較多,掌握精湛的注射技術是護理崗位必備的核心技能之一。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是護理專業教師面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在《基礎護理學》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現以《肌內注射技術》為例進行介紹。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和主干課,是學好臨床各??谱o理的基礎。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護理崗位需要,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九大模塊,《肌內注射技術》來自于《治療護理》模塊中的《注射給藥》,安排理實一體1學時,實訓5學時。
授課對象為高職二年級護理專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系統解剖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儲備,能熟練運用信息化平臺獲取學習資源,實踐操作意愿強烈,渴望今后從事護理崗位相關工作,但基礎知識差異大,評判性思維能力欠缺,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融合用于臨床的崗位勝任力有待提升。
基于學情特點,結合課程標準,明確學習目標為:一、知識目標,能準確描述臀大肌定位的十字法和連線法。二、能力目標,能正確實施肌內注射,操作中遵循無菌原則和查對制度。三、素質目標,關愛、尊重病人,能和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并做好安全防護。
根據以往學習反饋,以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指導,確定重點為肌內注射技術的操作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項,難點為臀大肌的兩種定位方法、消毒和注射手法。
本課程采用思維導圖、翻轉課堂、情景模擬聯合標準化病人等方法化解重難點,運用信息化平臺實時掌控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理念。
教師提前一周將教案、課件等相關資源上傳至智慧課堂,并發布任務。任務一:觀看智慧職教相關微課,繪制思維導圖對比四種注射法,以照片形式上傳智慧課堂,師生互評。任務二:外科病房,1床病人李明,男,19歲。急性闌尾炎術后第1天,主訴刀口疼痛,遵醫囑給予“強痛定50mg i.m st”。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排情景劇,師生在微信群討論和改進。
1.翻轉課堂:學生代表將思維導圖繪制到白板上,其他同學補充。這種方式既解決了重點,也為教師引入肌內注射技術(臀大肌定位法)學習做鋪墊。
2.情景模擬聯合標準化病人:選取兩組展示情景劇,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并思考:(1)如何對病人落實“三查、七對、一注意”?(2)如何減輕病人注射時的疼痛?(3)操作中人文關懷體現在哪些方面?隨后學生分組討論、匯報結果,每組完成1個問題。
3.總結評價:教師匯總反饋意見,圍繞教學目標從三查七對、人文關懷、操作要點和安全防護四方面進行總結。通過示范臀大肌注射的兩種定位方法、消毒和進針方法來突破難點。
4.感知悟理:準確定位是實施肌內注射技術的先決條件[2]。學生運用手機3DBody數字模擬解剖軟件對臀大肌進行十字定位法測試,該軟件可直觀透視臀大肌和坐骨神經的解剖位置關系,便于學生掌握定位要領,明確定位準確的臨床意義。
5.知識拓展:教師在智慧課堂發起頭腦風暴:患者女,31歲,孕6周。因先兆流產遵醫囑行“黃體酮20mg,im,bid”保胎治療。注射一周后發現注射處皮膚發紅、凸起,主訴疼痛明顯。問:該患者出現什么情況?如何處理?學生分組討論、查閱資料,完成肌內注射最常見并發癥的識別與處理,教師隨堂評價。
學生課后錄制練習視頻,通過微信群與臨床專家交流,專家點評并給操作規范同學提供見習機會。學生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提升人文關懷、溝通、技能等專業素質。
本課程通過課前任務驅動、思維導圖,課中3DBody、頭腦風暴,課后專家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未知的能力;通過翻轉課堂、情景模擬聯合標準化病人鍛煉其溝通、團隊合作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創新點在于信息化手段和情景模擬聯合標準化病人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將學生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縮短臨床不應期,實現護理崗位勝任力的培養。
經過實踐,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學生樂于接受,易于分享。在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教學過程必須使用手機,少數學生自覺性差,不能有效進行課堂學習。今后教學中應采取積極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