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瑩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座談會上表示,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應當和平共處,具有一個共同的努力方向,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為實現國家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團結一致向前看,共同打敗中國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成為習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靈魂和主線。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的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不僅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展現,而且是解決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方向標。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新發展的全面概述,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堅持貫徹的總方針。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最初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轉變,以及十九大正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正是基于對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情的準確定位,中國共產黨才由此產生了這一明確的指導思想。
對于經濟層面而言,各民族當前共同享有著這個國際大市場,在同一個平臺上共同發展,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這個共同市場,國家的發展也在緊緊依靠著市場的進步。當前的市場又處于不斷的競爭之中,各民族各行業之間的競爭也都是在這個市場中不斷進行。因此,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將全國的經濟都聯系在了一起,相互之間緊密結合,而不是各自為戰。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國家公民的共同體。對內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包括中國境內所有民族的多民族共同體。在歷史的進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磨難的考驗、風雨的洗禮,不同民族之間由最初的矛盾沖突逐漸走向現在的團結統一,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選擇,更是基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才使中國能夠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存在和發展。對外而言,中華各民族成員都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身份與世界其它各國進行交流和合作。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不僅包括各民族創造的本民族文化,還包括各民族在交流融合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新的共同文化。例如歷史上形成的茶文化、瓷器文化、絲綢文化等在不同民族之間形成了多種認同。如今,大眾流行文化、網絡文化等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現代文化超越了民族界限,被各民族廣泛認同和接受,構成了具有多樣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
56個民族共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雖然民族差異依然存在,但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在逐漸增強。各民族在共享現代社會的發展成果的過程中,各民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也在隨之發生變化,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法律慣例等都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民族同質性因素的增多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主要表現為具有一致的心理認同感。這種心理認同感可以使各族人民在戰爭時期做到團結一致、抵御外侮,維護國家統一;在和平時代,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抓住發展機遇,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高層次的民族認同感。有了這種強大的民族認同感做指引,才能使中國發展的步伐邁的更遠。
習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分重視我國的民族工作,根據各民族實地調查提出了眾多促進民族工作良好發展的新方法新舉措,尤其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貢獻了許多良策。正是習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的整體角度,秉持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以保障全國56個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才有了新時期民族工作思想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標也因此更加明確,我們必須積極響應,努力鑄牢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由各個民族聚集為一體的多民族國家,無論歷史如何演變,統治者如何更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存在和認可。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鑄牢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代表著我們對祖國的優秀文化、古老歷史、56個民族和一個中國統一的認同感,也代表著我們對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深厚情感。因此,鑄牢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各民族融合,共創美麗中國的思想前提。
各族人民在習總書記的帶領下邁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是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變為現實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有能力和信心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鑄牢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旦離開這一強大的凝聚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所以,加強鞏固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將中國夢變為現實的內在要求。
物質對意識起決定作用,但意識對物質同樣具有反作用。在解決好民族問題時,既要借助物質的力量,也要發揮精神力量,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習總書記也一再強調要借助這兩種力量來解決好民族問題。當前最急迫的任務就是加強對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教育,使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進而增強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認同,繼承和發揚好優秀中華文化,一切都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內部成員的多元化使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中華各民族成員有共同的利益并為之奮斗才能實現中國夢。只有國家富強、經濟實力雄厚,才能帶動各民族共同發展,發展機遇才能得到增加,從而使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增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才會更穩固。我國大多數民族地區發展落后,各方面實力較差。因此,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加快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加強鞏固當前中華民族的物質基礎。
我國為了更好的促進民族團結,長期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項制度是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制定的,有效的確保了各民族之間的根本利益,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施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明確方向。我們要在統一的前提下實施自治、綜合考慮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同時,中國共產黨一直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即大民族主義和狹隘地方民族主義。這兩種民族主義通常以“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面目出現,經過包裝后在社會中混淆視聽、擾亂人們的思想、動搖信念,這都不利于社會的和諧,也不利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
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共產黨員以及國家工作人員,一定要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執行各項工作之前都要首先充分考慮人民,逐漸解決當前的重大民生問題,例如解決好各族的人口流動問題、及時掌握好人員流動的動態,不給不法分子留可乘之機。與此同時,還應當牢固掌握當前時代下的民族工作新形勢,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一切以憲法為前提,并且還應當積極與國外文化相結合,做好民族團結工作,采取積極手段全力推動各民族交流與融合,把民族團結工作列為全黨工作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