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寶 楊曉燕 黃碧君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刑法學是法學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涉及刑法的理論、具體罪刑的適用及相關案例分析。在當前刑法學的內容安排和講解思路上,主要針對的是以本科生為主的學生群體,內容偏向于基于法理及各種刑法學說基礎上的常見罪刑的判斷與應用。而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更希望能與其職業型和應用技能型的特點相適應,忽略一些高深的理論學說,更加注重具體案例中對刑法內容的應用以及具體的分析過程,即能直觀地從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出發,逐漸進入到刑法學的具體應用中。
扎實的理論基礎對于研究法學或立志于應用法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本科學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以后的職業規劃是職業型或應用技能型,學習法律基礎中的刑法是為了他們在以后的職業發展過程中避免因不懂法而使職業發展方向發生偏差,以至于積累一身的職業技能卻無法施展。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所要學習的刑法內容應該盡量避免較深的理論,只略微涉及重要的理論基礎知識,最主要的目標是將此理論內容應用到具體的實際案例中,既能避免因理論而枯燥,又能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此理論原理加以理解和運用,進而在工作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做到明辨是非、擇善而行。
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目的不明確。正如上面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本的刑法知識的目的在于幫助他們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避免因不懂法而使其職業發展的方向發生偏差。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知識中刑法內容的學習應該與其職業型或應用技能型的特點相結合,結合的作用是為了重點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明顯,這也是明確目的的具體體現。同時,重點突出也能幫助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案例分析中的相關情境,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刑法體系內的具體知識要點及分析應用要領,使學生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效果也能立竿見影。
該問題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其二,教學內容陳舊不更新;其三,職業技術前沿不突出。這三個原因使得高職院校的刑法教學無法體現出與本科刑法教學內容的本質區別。以至于在具體實踐中過多地依賴于本科教學內容,這也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刑法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不僅目標要體現出職業性,具體內容也要體現出職業性,而職業性的特點就是與社會生活的發展節奏相協調,即更加注重社會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前沿問題,同時,更加密切地關注職業職場中發生的相關事項,利用職業道德規范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這也是對學生所掌握的職業技能的保護,以便他們能更出色地發揮技能、服務社會。
見表1。
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教學講解時,需要我們通過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1],具體而言,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和強化:(1)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案例內容。案例就像一個個小故事,但需要我們利用網絡資源進一步豐富其內容使其具有活生生的情境、過程和結果,引導學生漸入其境。(2)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引領學生針對案例所述的情境參與討論。通過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中相關當事人的內心想法以及相應的行為特征,抓住關鍵要點,進行有條理地分析和判斷,并形成初步結論。(3)各小組之間互相提問,并針對各小組的初步結論進行小型辯論,通過提問和辯論,進一步明確各個罪名的適用條件、相關要求以及量刑范圍,以便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況時能形成正確的應對方法和策略,在潛意識里杜絕違法違規事項的發生,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維護了社會、企業的安全穩定與健康發展。(4)及時總結,推陳出新。學生通過討論、提問和辯論環節,已經初步形成了對各個具體罪名的基本認知,并且在潛意識里也了解了如何正確處理學習工作生活中出現的類似事件。但為了進一步加強鞏固并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基礎知識體系,需要對所有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此時,需要老師的指點、引導和幫助,以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進行分析總結。
在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優化之后,如何將這些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統一的教學思路貫穿到一起,需要我們設計更加細致詳盡并且切實可行的教學過程加以落實,讓每一個教學方法在相應的教學階段都能恰當地發揮其作用。同時,不同的教學方法之間又能夠銜接自如、順暢自然。教學過程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狀態、學生人數、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時間以及參與情況等各個要素,在設計時做到主題突出、銜接有序、調動充分、分配合理,在落實教學過程時做到總體上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對具體情境靈活應用、不偏主題,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宗旨,以維持課堂秩序、落實教學方案為基本要求,兩者兼顧,有的放矢,做到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集中落實教學方案,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有機統一,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其職業發展方向保駕護航,使其職業技能在合法規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最終的目標就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到所學與所行相統一,即所謂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體現的是過程與效果的統一,“知”是基礎,是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需要積累和掌握的內容。“行”是過程,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到企業進行實習鍛煉等一系列的過程加以磨練。“合”是方法,是高職學生在所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各項實踐活動加以體會領悟的方法和要領。“一”是效果,它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內容與自己的實踐心得相結合,形成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水平。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不停地經受各種考驗,通過長期的學習實踐的考驗,最終能夠找到更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利用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或實踐相關的活動[2]。比如,高職院校學生利用組織參加學校各種活動的機會,通過設計生活舞臺劇的方式,利用自己課堂上所學的案例設計出具體的舞臺劇本,形成相應的作品展現給大家,或者讓他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學校學習的同時融入到社會工作生活中,通過實踐、觀察、記錄、總結社會實踐活動來體會學習、工作和實踐對于職業發展的認識和感知。因此,他們此時更需要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引他們的實習過程。對于這一時期的學生,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激發他們將專業技能和所學知識主動應用到工作中的意識。讓他們在工作的同時,不停地通過領悟、總結以前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主動將這些內容在工作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基本素養,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而在這所有的過程中,法律基礎知識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刑法知識體系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所發揮的重要的引領作用。
總之,針對高職院校法律基礎課程刑法教學,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職業型特點,明確學習目的,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利用刑法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為他們的職業能力的正常發揮保駕護航。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