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鴻
(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黨的“十八大”以來,湘西州縣各級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乘勢而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眾多苗族從業女性從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擁有日益增多的“獲得感”。然而,湘西州處于武陵山片區,除吉首市之外,其余7個縣均為深度貧困縣,尤其是苗族聚居區,貧困度更深,是湘西的“貧中之貧”。因此,要讓湘西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獲得更多的“獲得感”,使她們在2020年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任務艱巨。湘西州縣各級政府廣大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聚焦鄉村旅游、民族文化、鄉村振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精準扶貧等。通過采取有力措施,多方發力,不斷增強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同樣深刻地體現在鄉村旅游領域。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鄉村旅游特色性不足、不明顯,服務質量和水平不夠高、不夠好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廣大游客對鄉村旅游市場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州縣鄉(鎮)三級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村干部必須順應新時代的要求,積極主動作為,努力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具體而言,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深入村寨,積極開展調研。了解廣大游客對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需求、建議或意見。同時,匯總采納相關專家學者的有關研究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改善鄉村旅游的有力措施。第二,抓好特產生產,滿足游客購物需要。調研中發現,不少鄉村旅游村寨老百姓銷售的旅游產品大多都是從州縣市場上購置,在鳳凰古城、乾州古城、花垣邊城、里耶古鎮等城市和鎮上均能買到,特色不鮮明,或者沒有特色。不是游客沒有購物欲望,而是沒有游客希望的產品。因此,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杜絕鄉村拋荒,積極發展生態農產品,如大米、紅薯、玉米等,生態養殖雞、鴨、豬、魚等。這些生態農產品只要品質好,即使價錢高,同樣深受外地游客青睞,根本不用擔心沒有市場。第三,搞好鄉村客棧和餐飲,留宿游客。鄉村環境優美,安靜怡人,是理想的休閑之地,這是城市、古鎮古城所無法比擬的。現在許多游客選擇自駕游,一些人更青睞留宿鄉村景點,而不愿意住在喧囂的縣鄉一級的古城古鎮等。為此,縣鄉(鎮)政府部門要鼓勵有條件的村民辦特色鄉村客棧和餐飲,留住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第四,整治旅游產品市場,營造良好購物環境。筆者在鳳凰縣老家寨調研中發現,一些導游為了私利,有意抹黑鄉村旅游購物環境,禁止游客在村寨購物。導游的這些行為,違反了我國2018年1月1日實施的《導游管理辦法》,干涉和損害了游客的購物自由和權利。此外,調研中發現,一些村民銷售的部分商品要價過高,違背了價值規律,將本來有購物需求的游客拒之門外,斷送了自身的財路。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村干部要積極作為,采取批判教育、甚至取締非法收入等手段,努力整頓旅游產品市場,創造良好營商環境。
總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客觀上要求鄉村旅游實現升級轉型。當前,認真做好以上四點工作,湘西鄉村旅游就可以順利推行全域旅游,真正讓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體現出來,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質旅游產品服務,吸引廣大游客前來游玩、觀賞、駐留,從而有力并可持續地提高鄉村旅游從業女性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強她們的“獲得感”。
挖掘、識別和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增強精神文化上的“獲得感”。在漫長的遷徙和開墾家園的歷史長河中,湘西苗族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涵蓋婚戀、服飾、民俗、節慶、飲食、建筑等方面,內容豐富,歷史深厚。湘西苗族文化所擁有和具備的價值和魅力,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相媲美。然而,由于幾千年來苗族遭受統治階級的鎮壓和驅趕,湘西苗族大多居住在偏山僻壤的地方,交通閉塞,環境惡劣。為此,在很大程度上,湘西苗族較少,甚至中斷了與其它民族的交往。民族文化自信的擁有和增強,離不開外界和外來民族的了解和欣賞。因長期以來,湘西苗族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沒有被外界所了解和欣賞,由此也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湘西苗族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不強,文化自信不夠。近年來,湘西全域旅游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的迅猛發展,這些給湘西苗族文化價值和魅力的推薦和展示提供了強有力的舞臺和契機。為此,湘西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大力挖掘苗族文化魅力,努力增強湘西苗族,尤其是苗族女性對本民族的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其一,完善制度,極力保護和傳承好苗族文化。深厚而絢麗的民族文化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和靈魂。只要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否列入非遺傳承項目,都要扛起歷史擔當,有義務、有責任,想辦法將其傳承和保護好。同時要充分調動苗族群眾的積極性,重視“活態”傳承。其二,充分發揮學者,尤其是土著學者的作用。苗族文化研究專家學者是挖掘、提煉和宣傳苗族文化價值和魅力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因此,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為這些學者在田野調查、資料收集、項目申報、苗學學術研討會等方面提供便利,搭建舞臺,充分發揮這支隊伍在苗族文化研究和傳播中的作用。最后,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展示民族文化。一些重要節慶或時間節點,如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三月三”等,以及國家節假日,如“五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春節等。各級政府部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積極指導在鄉村旅游景點開展苗族文化展示活動,充分發揮苗族女性在活動中的作用,讓游客深度認識和充分欣賞苗族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并積極向外傳播苗族優秀傳統文化??傊ㄟ^采取系列措施,挖掘、提煉和傳播湘西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在民族文化得到外界認可的同時,必然會增強湘西苗族女性的民族文化自信,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的精神“獲得感”。
湘西鄉村旅游從業女性基本上都是農村居民,而且大多數是旅游村寨的居民。其實,無論她們是否來自鄉村旅游景點,村寨發展情況如何,直接影響到她們的“獲得感”狀況。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不少農村出現“空心化”、“凋零化”的現象,留守的女性村民不僅沒有新增“獲得感”,而且逐漸喪失了之前的“擁有感”。為改變這種現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并在2018年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此,湘西州縣鄉(鎮)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村干部要牢記使命,增強責任意識,扛起歷史擔當,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鄉村振興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地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等基本原則。要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尤其是旅游景點村寨,要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夯實基層政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等等。鄉村振興是助推鄉村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利器”。實現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村美,就會推動湘西全域旅游更加“火起來”,鄉村旅游村寨就會更受游客青睞,煥發更多、更強、更旺的活力。這樣,自然就會給從事鄉村旅游的苗族女性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時代下,我國正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征程[1]??陀^地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民族在腰包鼓起,物質財富日益增多的同時,精神財富并未與之相應地“富起來”。這個問題在我國許多農村尤為突出,特別是湘西苗族地區,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滯后,相對于物質貧困,精神貧困或許更加突出,精神文化“獲得感”不足。為此,黨的“十九大”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鳳凰縣成為全國50個試點縣之一。搞好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對于提高全縣人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湘西州政府要加強指導和監督,鳳凰縣政府要高度重視,結合本縣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具體來說,實踐中心工作要以全縣域為整體,在縣、鄉鎮和行政村分別成立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三級體系,建設好一支志愿服務隊伍。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平臺,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結合村寨實際,采取“講、做、評、幫、演、慶”等多種方式,既要給老百姓宣傳黨的政策,讓村民學習科學理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又要通過演、慶等形式保護和傳承苗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民族文化價值和魅力,增強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只要全縣各級政府真抓實干,以推動經濟跨越發展的毅力、勇氣和信心去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必將提高廣大村民群眾對新時代黨的理論、政策和方針的理解,提高村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豐富活躍他們的文化生活。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進了農村,進了景區,自然會提高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的精神面貌,增強其“獲得感”。
湘西苗族大多居住在窮山僻壤之地。“苗人住處,多于崇山峻嶺、深山溝壑之間,衣食住行,生活環境自不能與漢人并論。”[2]居住環境的惡劣,加上歷史上歷代統治階級的驅趕與鎮壓,致使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生產生活極為艱難?!皳茉贫?,載月而歸,勞動狀況,苦不堪言?!盵2]即使現在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是湖南最落后的地區。生活的困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獲得感”的提升。為此,湖南省政府將湘西州除吉首市之外的七個縣列為深度貧困縣,加大精準扶貧力度。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改善湘西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推動全面小康建設、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F在,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有兩年的時間,任務重,時間緊,而且精準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為此,湘西州縣各級政府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示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要求,真抓實干,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各項扶貧政策和意見。同時緊密結合湘西州的貧困狀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實施好“十項脫貧工程”,即“發展生產”、“鄉村旅游”、“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發展”、“醫療救助幫扶”、“生態補償”“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保障”。此外,要加強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用好用活政策、創新工作機制、嚴格考核問責、形成推進合力。認真抓好了深度精準扶貧工作,就會有力推動貧困村寨脫貧摘帽,與全國其它貧困地區一起實現全面小康。為此,湘西廣大貧困群眾就會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尤其是從事鄉村旅游的苗族女性,她們的“獲得感”會更為強烈。
近年來,湘西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從業苗族女性的“獲得感”日益增強。然而,與經濟條件好、發展程度高,同樣從事鄉村旅游行業的女性相比,因數千年累積的貧困與落后,湘西苗族女性的“獲得感”還不夠強、不夠高。因此,湘西州縣各級政府的廣大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綜合施策,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增強鄉村旅游苗族從業女性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實現她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