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蘭
(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黨的十九大科學地標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政治論斷,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這為新時代醫學生思政工作路徑指明了方向。培育文化自信,強化思政教育,對新時代青年醫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深遠的現實意義及歷史意義。
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性的復合體。對于國家、民族來說,文化是靈魂,只有民族文化繁榮興盛以及對文化有足夠的自信,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3]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了“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所希冀的是通過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深度了解,轉而成為一種實際行動的力量,并借這種力量去構建美好的生活,從而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中華5000年文明發展中,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發展出來的,其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本質在于以文化來滋養心靈、涵育其品行。回到新時代醫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這一課題上,使醫學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是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而醫學生養成高尚醫德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的思政教育的。由此,文化自信與學生思政工作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他們最終都是指向于人的發展和價值觀的塑造上。具體來看,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主要有內容同源和目標一致性兩個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直強調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根基,以此來呈現我們的文化自信。對醫學生來說,要引導其堅定醫學理想、投身醫學事業,不斷提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和使命,思政教育在這之中起決定性作用。醫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職業的道德教育等,這就要求我們要對我們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梳理,同時對西方優秀文化要辨證看待與認識,從而使當代大學生精神層面的建設得到加強。可以看出,文化自信與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源,都是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軀體、將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作為血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表現出其獨特的民族性、先進性和包容性。
我們的教育改革所要進行的文化自信教育,最終就是要達到提升人們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先進的文化上的認同,以此增強人們的自信心,提高全民族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的能力,使在未來中國文化發展創新中能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引領者和實踐者。高校思政工作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5]總體說來,最終是由人來實現文化自信的力量,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塑造有道德、有品行的人。由此,醫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和文化自信教育二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所勾畫出來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社會主義戰略強國的戰略藍圖,從而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彰顯。醫學院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做學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通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策略,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使其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好將十九大精神和這一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及時將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進行無縫對接,把大會的最新精神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及時、準確傳遞給學生。同時,啟發學生圍繞醫學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組織學生對當今的醫學熱點問題進行較為有深度的探討。通過此類教育,來幫助和引導學生牢記醫者職責。
社會實踐是在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其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最直接的形式之一。結合醫學專業知識,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中去,通過開展義診活動、為群眾講解衛生常識和健康知識、宣傳公共服務項目相關政策,使學生所學的理論能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首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剔除學生思想中不符合實際的想法,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作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從而更好培養其“大醫精誠”的價值追求。其次,社會實踐活動通常都是以團隊為單位來共同完成的,作為團隊里的成員,大家都必須緊密配合、互相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工作,有效的加強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再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醫學生真正能走進社區、走進農村,將自身與整個社會融為一體,加深學生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認識,從而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增強學生為祖國醫藥事業獻身的決心。
大學濃厚的校園文化無時無刻熏陶著學生。對于醫學院校來說,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通過舉辦系列校園文化活動,把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所必須具有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以此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醫學生的教育和導向功能,培養學生的醫德、醫風,增強對醫學生醫德素質的培養以及醫學使命感。通過開展醫學生誓言宣誓儀式、醫學人文講座、醫學學科知識競賽等系列與醫學生專業知識相關的活動,來培育醫學院校的“大醫精誠”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具備有良好人文關懷的品質以及奉獻精神,激勵醫學生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緊密結合,不斷提升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和使命。
醫學與教育相結合,關乎醫藥衛生事業的進步、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安穩。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們需要經常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培養醫學人才,不僅是使其醫學技能精湛,更要使其具備有崇高的德行、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樂于奉獻的精神。文化自信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氣十足,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為文化自信提供提升的平臺。在新形勢下,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們不斷拓展思路,圍繞著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工作的需要以及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不斷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