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紅色文化來源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具有強大的革命性、堅實的群眾基礎和鮮明的時代性。當前,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投身于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更離不開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紅色文化既是革命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遭磨難,在民族危亡關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富強。90多年的革命和建設是紅色文化形成的現實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倡導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把革命事業推向勝利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秉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的信念,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心系蒼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因為如此,紅色文化教育才能深入人心,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紅色文化是與時俱進的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因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結果。紅色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期達到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求富求強的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發展時刻沖擊著人們的觀念,社會轉型期產生的多種社會問題引發社會成員的疑惑。新時代建設需要精神引領和科學疏導,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中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
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人生觀有一定的市場,價值觀的評價標準出現偏差,把個人獲得金錢的多少和社會地位的高低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不良社會現象時有發生。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會責任感、艱苦奮斗精神欠缺、團結意識差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
當前西方意識形態的網絡滲透出現新情況,給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互聯網作為繼廣播報刊、電視之后風靡全球的第四大媒體,日漸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其意識形態的新“根據地”,而青年網民則成為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網絡滲透的重點目標,部分國內青年長期癡迷于網絡生活,被普世價值所迷惑。國內某些“公知”“大V”也利用網絡攻擊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提高對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筑好防火墻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第一,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彰顯紅色文化的先進性。人們樂于接納并傳播先進文化。先進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往往最先體現在青年人身上。我國的紅色文化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化建設中感召了大批中華兒女勇往直前,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持續奮斗。目前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任務是與新時代的建設相結合,挖掘其深刻內涵,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以新時代的紅色精神和新時代的紅色素材感召青年群體,增強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利用新媒體豐富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克服紅色文化傳播上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情況,加快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使內容更貼近青年心理。用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提升紅色文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加大網絡宣傳的力度。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的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占領”。網絡媒體時代文化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紅色文化要利用最新的傳播方式,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接受現狀,采取更加多樣和更加靈活方式,把紅色文化的宣傳與現代技術巧妙融合,將會取得更加積極的效果。當下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對于年輕人來說,能隨時隨地在網上學習和交流互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將紅色文化通過微視頻、微博、微動漫、微信等微形式進行教育與宣傳。紅色動漫貼近青年心理,輕松活潑,不知不覺使青年人吸取了紅色文化的精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