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艷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文化的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提高的先決條件。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強調文化在各項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回歸經典,學習借鑒《共產黨宣言》中的文化思想,對于在全球化浪潮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啟示。
《宣言》并沒有直接系統地論述文化建設思想,因此很多人在解讀《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忽略了其中的文化思想。然而,通過重讀《宣言》,我們可以發現文化思想一直隱藏在《宣言》中,只不過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了。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明確了文化發展的社會物質基礎,而且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的二元性。同時,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闡述了“世界歷史”環境下的文化發展趨勢。
首先,宣言以簡明的方式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則。在經典形式上,進一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理論基礎。恩格斯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時代的經濟生產和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筑成“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3]“政治的歷史”和“精神的歷史”是時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發展取決于時代社會物質基礎的總體情況。在這里,恩格斯對《宣言》基本思想的闡釋,實際上和以前從文化史的角度揭示截然不同,這進一步肯定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觀是一種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新的文化觀,確立了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基本原則最終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其次,它對于文化超越階級的觀點進行了駁倒,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學、法律等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和階級實質。《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孕育出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資產階級的法只是作為法律的資產階級的意志,而資產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它的內容。因此,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決定了人們的文化觀念,超階級的文化觀念是不會存在在階級社會中的。同時,《宣言》也表明,舊思想文化的崩潰和新思想文化的出現是經常發生的,沒有“永恒的真理”。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激烈批判了資本主義文化的種種弊端,而且還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文化的革命作用。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文化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他們認為,資產階級同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一樣,資產階級在文化建設中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同資產階級給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帶來的作用是一樣的。第一,資本主義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使人們突破了封建宗法制度、宗教天堂幻想和世界政治騙局的束縛,使落后無知的思想逐漸得到啟迪;第二,資本主義工業創造的世界歷史不僅僅為世界各地創造了一個空前的發展,而且也讓人們逐漸開悟,使人們不再只看到眼前的民族文化,而且更放眼于全世界范圍的精神文化生產活動。
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也無情地批判了對資本主義文化的局限性與弊端。其一,《宣言》將資本主義文化的實質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維護其統治的手段之一就是“把人訓練成機器”,資產階級為了掩蓋其自身利益,在統治中運用宗教、道德、法律等手段;資產階級改變了產生的暫時性和歷史性的觀念,在生產關系和所有權關系中讓它成為永恒的規律。其次,《宣言》對資本主義拜物教的文化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時代簡化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資本主義文化觀念消除了一切的詩情畫意、一切的神圣觀念、一切的家庭溫暖。第三,《宣言》深刻揭示了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文化的野蠻性和虛偽性。馬克思、恩格斯闡明,資產階級通過“把未開化和半文明的國家歸屬于文明國家,把農民歸屬于資產階級”的野蠻手段,在世界范圍內強制實施其精神產品,從而按照資產階級自己的面貌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世界歷史環境下的文化發展趨勢。由于全球化的影響,世界文化的發展格局越來越趨向于一體。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資產階級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具有先天的優勢,資產階級的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體系中也占據主要位置。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生產力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的相互交流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根本動力,而不是黑格爾所謂的世界精神。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文化從民族文化轉變為世界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處于強勢地位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傳播形式在世界歷史早期具有不可低估的優勢,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生產社會化與私人擁有生產資料之間的基本矛盾是基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化。這一基本矛盾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出現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共產主義公有制。因此,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下,未來文化發展的趨勢應該對應著“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最徹底地突破傳統觀念”和“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文化。
隨著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預測了世界歷史背景下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規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全球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文化全球化得以發展的堅實基礎在于資產階級開辟了世界市場。宣言還闡明了世界歷史進程對文化發展產生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民族文化持續走向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學習,最終實現相互共存、共同發展,從而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進程中,滅亡和消失將是處于弱勢地位的民族文化不得不面對的命運。
在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又恰逢難得的機會。面對外來文化浪潮的沖擊,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束手無策,成為外來文化的接受者。我們要積極地開展多種形式、多類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我們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學習和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結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而且,在文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全面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文化,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只有兼容并包、精益求精,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貢獻,才能在世界各國中實現獨立。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永遠牢記民族特色,牢記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同時時刻防范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的預測,不是消除文化的民族特征,而是強調世界文化是由許多國家、民族和地方的文化形成的,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共同進步,是必需的。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應該更好地體現文化的民族特色。文化全球化不應該是文化的簡單化和資本主義化,而是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
我們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既要借鑒西方的寶貴經驗,又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堅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保護和挖掘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資源,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要繼續加強對各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是因為文化的民族特性才使得人類文化發展呈現出多樣化,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
《宣言》是共產黨人進行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寶,從這個意義上看,《宣言》不僅僅是一篇政治綱領。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正面臨著“新自由主義”、福山的“歷史定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等各種國際思潮。因此,加強我國的思想安全教育,保障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對意識形態的多元主義,是我們黨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社會思潮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在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格局變化的影響下,已成為客觀存在。但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社會都需要在主導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有序引導下發展和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宏觀建設,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生命力,它體現了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方向。
在改革開放進程越來越深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經濟、文化等交流日益頻繁。而與此同時,西方社會的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價值觀也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造成了不良影響。維護中國文化安全成為我們所有人面臨的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保持其國際影響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緊急的任務。面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困難和缺陷,我們必須保持中國優秀文化固有的特色,文化發展的出發點要落在滿足人民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上,切實加強思想安全教育,確保人民精神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在思想領域構建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一分為二分析問題的態度,求同存異,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包容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培養全民的文化意識,有效地抵制各種錯誤思想潮流的侵蝕和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