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鳳
(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總攬世界全局,就國際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全球面臨諸多問題的挑戰,從中國的角度出發,站在世界的立場之上,不斷地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贊同和認可。因此,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見,研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的背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關于社會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創新,進一步發展了新時代的國際外交理念,對處理國際社會關系和穩定國際秩序起著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學說關于社會命運共同體思想即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也是“真正的共同體”思想,是超越資本主義“虛假的共同體”的思想。“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強調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私有制、不存在剝削,社會不再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這里的人們可以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進而形成一個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同體社會;其也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強調的“虛假的共同體”思想,主要是對“虛假的共同體”思想針對的承認私有制、出現的“異化”現象的批判和創新。“虛假的共同體”思想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有沖突,在這個私有制社會中,不同階級的人們會站在個人利益這一方,忽視公共利益的存在。馬、恩正是充分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弊端,發現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歷史規律,在《共產黨宣言》中首次提出“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馬、恩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等多部著作中,對“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完善。馬、恩追求公共利益、集體利益和共同利益,最終為解放全人類的思想和目的,正是習總書記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最直接的借鑒體現在“利益觀”方面,就內容而言,其“利益觀”在原有“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的基礎上,增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局限于“利益觀”,還將深層的內涵延伸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生態五方面。除此之外,習總書記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運用到不同的地域,倡議中國和世界各國在解決周邊、雙邊、多邊和地區性的問題時,堅守共同體意識。還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有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將隨這一思想的宣傳和發展,逐漸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共同體,如亞洲共同體,網絡共同體等,這些種屬“共同體”思想都是時代的反映,發展的需要。總之,習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從內容、領域、范圍、廣度等方面全面概括和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更加具體化和更加貼近社會現實,也進而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的理論內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倡導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和開放包容,最終目的是實現全世界的和諧、穩定、安定。源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始終堅持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合”文化為精神奠基,中國有史以來,就在中華民族的血統里注入了“和”的血液,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民,引領著中國人民在建設國家乃至治理全球的層面上都始終堅持中國的“和”原則。“和”思想也被后來的學者稱為“和合”文化。大體來說,“和合”文化起源于“儒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向來以“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如:《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泛愛眾,能親仁”等都是“和”精神的體現。還有其他“家”的代表人物也以“和”為中心,如,老子主張“見素抱樸”、“道法自然”①;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②;孫子反對戰爭,他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③。墨翟更為博愛,他提出要“兼相愛,交相利”④。也有古人懷揣“大同世界,天下為公”之心,倡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⑤。也有古人將“天地和合”,視全天下為一家,如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⑥;荀子說“四海之內若一家,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謂人師,是王者之法也”⑦。也有古人從天下一家,追求天下太平出發,要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以修身為本”⑧。以上天下為公、天下太平、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天下和合等思想,是古代先人對天下觀的卓越認識,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凝聚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思想精華,主要體現在國際社會和國家之間。就微觀層面而言,命運共同體的“和”主要表現在國家間發展的共同利益,世界各國的發展離不開全球大環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國發展必須遵循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反對謀取私利對別國發展造成威脅的行為。就宏觀層面而言,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和”主要側重于國家間的“和平共贏發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⑨,最終為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做出偉大的貢獻。習總書記深受中國優秀傳統“和合”文化的影響,也矚目了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試圖將中國優秀傳統“和合”的基因帶給世界,使世界各國感受到中國的力量和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自提出以來,就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不僅是源自這一思想對世界人民的正確引領,也源自這一思想切切實實提出了解決全球面臨問題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致力于將內涵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融入世界,惠及世界各國人民,也充分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為世界和平發展量身定做的國際方案,對推動全球治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體現,是中國開展外交工作始終遵循的原則,對全球治理和世界各國在處理對外關系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是凝聚全球人民和促使各國友好交往的良方,對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國有史以來一直提倡“和諧世界”的理念,尤其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歷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對外交領域方面的建設。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位領導人,基于建國初期新中國的特殊性,先后提出了“一邊倒”、“一條線”、“一大片”的戰略思想,主張貫徹實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鄧小平作為黨中央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鑒于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在毛澤東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主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江澤民把握全球化帶動世界發展的大局,不斷豐富外交理念,將外交領域的廣度由毛澤東和鄧小平更加側重中國外交方面逐漸深入到世界層面;將內容方面深入到政治經濟,拓展到文化。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同志,準確把握國際國內變化發展的形勢,仍主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依據國際形勢和中國一貫奉行的原則,明確提出了“和諧世界”的理念,主張世界各國應該和諧相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和處理好各國的關系。
縱觀歷代領導人在不同時代對外交理念的發展,了解了中國歷代領導人在外交方面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原則,也掌握了胡錦濤的外交理念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前輩們外交理念的一脈相承,同時也有與時俱進的部分,胡錦濤在三代領導人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習近平新時代外交理念是對四代領導人的外交理念的繼承和發展,而胡錦濤“和諧世界”的理念是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最直接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同時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是繼胡錦濤“和諧世界”理念之后的最新外交理論成果,更加符合新時代的中國,也更有利于全球治理。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基于世界共贏和合作發展的立場之上,力圖凝聚世界各國人民真正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聯動的活力世界,并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的繼續深入交流和互訪,構建更加公平正義、和平發展的和諧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要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堅持打開國門建設”、“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⑩展現了習總書記在堅持原則不動搖的基礎上,增加了新時代外交建設的特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展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維護世界各國的穩定、安全和維護各國共同利益都有重要意義。
[ 注 釋 ]
①老子.《道德經》.
②孟子.《孟子》之《盡心章句上》.
③孫武.《孫子兵法·謀攻篇》.
④墨子.《墨子·兼愛下》.
⑤孔丘、戴圣等.《禮記·禮運》.
⑥莊子.《莊子·齊物論》.
⑦荀子.《荀子·王制第九》.
⑧曾子.《大學》.
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58.
⑩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