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燁
(中共唐河縣委黨校,河南 唐河 473400)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18年2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行動目標——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其中,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均環境的最直接表現。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環保工作的重視,相關部門不斷提高對農村環境治理的關注度,開展了“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萬村整潔、千村美麗”建設等,加大了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投入,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根據農村環境實際情況來看,生活垃圾治理問題依然突出。
通過對農村生活垃圾調研中發現:村內垃圾箱等收集設施的設置尚未普及,多數鄉鎮沒有垃圾轉運站,距離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要求尚遠,現階段農村垃圾污染問題比較嚴重,重點是:農村生活垃圾隨處傾倒、就地焚燒現象比較嚴重,村邊、河邊、路邊、溝邊、林邊仍是村垃圾的集中堆存地點,且堆放點亂象叢生。一些鎮的主要公路兩側生活垃圾隨意堆放,鎮內河道垃圾遍地,污染嚴重;個別鎮中心區域沿路垃圾露天堆放,黑水橫流惡臭難聞,收集的大部分垃圾運至無防滲措施的磚廠取土坑堆放,穿越該排洪渠內積存大量生活垃圾,與雨水長期混合后呈現黑色;現場查看的某個村的垃圾堆放點因堆放時間長、數量多、占地大,現場臭氣熏天、蒼蠅撲面,導致垃圾收集后已成為新的、更大的污染源。
根據周廣禮等關于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探討,農村居民對于自身行為影響環境的機理以及環境污染對身體健康產生的影響沒有清晰的認識,環保常識認知度較低。同時,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隨著受教育程度的變化也存在很大差異,受教育程度越低,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也相對較低。
近年來,各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加大了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鄉鎮也成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環保所,確定專人負責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管理,項目村也建立了門前三包制度、簽訂了設施設備管護協議等。但是,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缺乏后續運行經費,垃圾處理顯得沒有秩序,不能長期有效運行。
目前農村垃圾處理廠普遍運用填埋的處理方式,而建設規范的垃圾填埋場投資量大,在各縣區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大部分鄉鎮缺乏規范的垃圾處理廠,一些村子將收集了的垃圾未經處理直接倒進山溝、凹地中,造成了一定的環境隱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垃圾治理,將其作為改善農村環境的最有力舉措,2015年,住建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建村2015[170]號)并出臺了農村垃圾治理的驗收辦法,明確了到2020年全國90%以上村莊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標任務,并確定了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的“五有”要求。以上內容為地方各級政府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提供了指導,提出了要求。但從現場情況看,目前農村垃圾污染治理工作依然滯后,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各方面對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亟待加強。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研究部署缺乏針對性、系統性、長期性,把農村垃圾隨意丟棄、亂堆亂放當作農村傳統生活習慣,主動作為不夠;一些干部將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滯后的現狀歸因于上級重視程度不夠、政策和資金支持不足;農民群眾生態環保意識不足,缺乏改變當前較差村容村貌的積極性。
二是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一些縣(市、區)和鄉鎮在垃圾治理方面還是采取一年一次或兩次集中清理專項行動上,沒有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鄉鎮、村大多設立專門生態環保機構,也未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部分地區還存在職責不明確的問題。
三是農村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大多數縣(市、區)盡管建設了垃圾集中處理場,但在設計之處只考慮了縣城及周邊個別鄉鎮的垃圾,導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全縣垃圾處理要求。“十二五”以來,農村連片整治示范項目的實施,讓部分村有了垃圾箱和轉運房、轉運車,受限于距離垃圾集中處理場較遠,就選擇堆存在村邊等無防滲措施的臨時場所,不能實現無害化處理要求。
四是農民主體意識和社會力量參與意識的引導不夠。農村垃圾的產生者在于農民,如何收集、如何處理與農民主體意識息息相關;在城市管理中,已經看出社會力量出現在包括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各個行業,并且體現出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優勢。然而當前,農民群眾還是習慣于隨意丟棄、隨意堆放,缺少改變的主動意識,社會力量進入農村參與治理也缺少政府的引導。
五是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投入不足問題較為突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程度與城市地區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政府部門對于環保資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加上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城鎮環境治理為主,導致農村地區垃圾治理的基礎條件差,環保資金缺口大,嚴重影響了農村垃圾治理的進程和效果。
集中處理即推行多年的“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模式,以焚燒或填埋作為終端處理手段。尤其是垃圾填埋技術,因其操作管理簡單,處理量大,適應性強,成為被廣泛應用的處理方式。村鎮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較多,如秸稈等,用焚燒處理的效率高,減容效果好,也是村鎮垃圾資源化處理的重要方式。但是,集中處理對垃圾收運條件要求較高、處理成本較大,對于距離規模化垃圾處理終端設施較遠的農村或欠發達農村來說,垃圾集中處理的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農戶有意將生活垃圾倒到門前的河溝邊。村民的想法是垃圾沒有地方去倒,而河里的水流可以帶走垃圾。這體現出三點,一是村民并沒有意識到生活垃圾將對河流造成二次污染;二是我們的環保基礎設施缺口還很大;三是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可以長期運行的垃圾清運制度。
筆者認為垃圾處理應該是垃圾的最后終結,而不是來去轉移。如果沒有建好安全的垃圾處理廠,垃圾在轉移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或者轉移后又需要大規模的轉移至后期建成的處理廠,所以農村規范化垃圾處理廠的建設迫在眉睫。
農村人居環境具有分布廣,不集中的特點。農村生活垃圾的分布也呈現相應的特點,筆者認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廠的建造應根據人居分布情況分為兩種,一是人口集中區,如大鄉鎮及周邊人口密度達到了一定比例的村鎮,適用垃圾填埋場;二是人口稀少,村處深山偏遠地區,適用垃圾焚燒爐,否則加之交通因素,僅垃圾轉運費將是一大筆開銷。由此,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歸宿問題,偏遠山區應優先考慮建設小型熱解氣化垃圾處理廠。
一是大投入實現無害化處理。控制農村垃圾污染是農村獲得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農業經濟增收的有效手段。增加對農村垃圾處理的投資已成為解決垃圾污染問題的關鍵。在有限的政府專項環保資金投入的情況下,企業、政府和社會要建立其環境融資的多元化機制,不斷擴大環境保護的籌資渠道,引進先進的有針對性的垃圾處理設備和技術,并實施科學化的處理方式。在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時,可以通過利用小型垃圾焚燒裝置或衛生填埋廠來解決。對于處理經濟發達的偏遠農村的生活垃圾,將散落在農村的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衛生填埋廠或垃圾焚燒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可以采用分散式的處理方式,農民可以將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選擇合適的地點,組織農戶分戶自行填埋。
二是強化政府主體責任落實。《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統籌建設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并確保正常運行,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置率。因此,各級政府要主動承擔起農村垃圾治理的主體責任,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城鎮與鄉村,鄉村與鄉村均存在不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應“因事而異,因時而異”。要綜合考慮鄉村人口規模、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地區的治理模式,實現區域共享、連片治理。
四是健全機制和規章制度。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垃圾治理職責,細化牽頭、收集、運輸、處置、監管各環節責任;建立完善的相關管理制度和監督制度,使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章可依、有據可依,將責任落實到縣、鄉(鎮)、村委會等各層級,定期進行督查,逐步實現垃圾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
五是推廣有機垃圾處理技術。農村垃圾中有機垃圾的成分比重高,在進行垃圾分類后,有機垃圾進行堆肥處理后的堆肥產物也可進行還田處理。氧堆肥技術可以分為靜態、半靜態和動態堆肥三種。靜態堆肥設施投資成本很低,但供氧不均勻,物料結塊比較嚴重,容易產生厭氧微環境,微生物難以迅速均勻地繁衍,發酵周期長,堆肥質量差。與靜態堆肥比,半靜態和動態堆肥的效果要好得多。動態堆肥把物料充分翻拌和粉碎,使氧氣可以充分均勻地分布,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垃圾降解速度和效果明顯優于靜態堆肥。
目前,國內采用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以好氧動態發酵為主,部分生化處理機也采用干式厭氧發酵法進行有機垃圾處理,陽光堆肥房則為半靜態堆肥;農村垃圾沼氣化原理則為厭氧發酵。
總而言之,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實現美麗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結合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以及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廣大農民群眾需要進一步強化環保意識,發揮農村垃圾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