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春蘭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馬克思主義婚姻觀在其經典著作中有著相當篇幅的論述,其運用辯證唯物史觀來認識、分析婚姻問題的觀點與方法論對我國當前存在的婚姻問題有著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啟示意義。經營婚姻是一門修行,尤其是在當代物質條件發展到一定程度下,人心愈發浮躁,物質壓力催促,激情與快感易逝,婚姻走向也愈漸迷茫。
恩格斯曾對家庭有著比較系統的表述,認為家庭是人類從一開始進入社會歷史,進行著的各種關系的培養與經營。這里面包含了生兒育女,夫妻之道,父母與子女的相處等?;橐黾彝ヒ恢卑殡S在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而中國夢的實現進程中更少不得婚姻的和睦,家庭的和諧?!皢逝际健被橐霈F象,正是在當今社會發展歷程中婚姻家庭狀況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體現了婚姻層面的一種維系與掙扎。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于愛情、婚姻和家庭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其早期的著作中,例如《論離婚法草案》。
婚姻是夫妻相互間的義務與責任,也是相互間的奉獻與愛意。在馬克思看來,倫理是婚姻拋開表象后的內在本質。在《論離婚法草案》中,他指出婚姻的本質不是宗教與教會的制度,也不是夫妻雙方簡單的意志取向,而是一種符合倫理要求的制度。同時提出:婚姻的基礎是愛情。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符合倫理道德的,并且婚姻的維系階段應當是以愛情為支撐點。建立在愛情之上的婚姻更容易贏得心靈的碰撞和契合,真心實意的愛情往往是純潔而透徹的,締結雙方在心靈上有著共同的情感需求與體會。
馬克思倡導結婚與離婚自由,但是反對任性離婚。在馬克思看來,婚姻雖為人性自然而然的行為,任何人也沒權力迫使誰必須步入婚姻階段,但是結婚者一旦選擇了婚姻,就必須遵循和服從婚姻法。其所有任性的前提是要尊重婚姻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婚姻是一種倫理行為,就其概念而言是不可離異的。但同時指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當事物發展到質變的程度,事物存在已經超出原有的能力范圍時,蛻變與解體也成了順其自然的事情。沒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繼續存在的婚姻也是一樣的道理,迎來的結果終會是解體與崩盤。
在馬克思主義婚姻觀里,離婚僅僅是對一種現實的肯定,那就是:如果一段婚姻確實已經徒有虛表,那它的存在就僅是一種外表的自欺欺人。在這種情況下,離婚這一事實不是由立法者的任性又或是夫妻雙方的任性決定的,而是由婚姻存在的前提本質已經消亡而決定。因而,婚姻如果僅剩形式上的空殼,離婚則變為婚姻解放的一種方式。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感情確實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擠,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于雙方或對于社會都成為幸事?!盵1]
“喪偶式”婚姻,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婚姻家庭生活模式。這里的“喪偶”而非指真正意義上喪失配偶對象,而是對婚姻經營生活的一種描述,夫妻雙方或一方由于缺乏家庭責任感,婚姻締結基礎不在于愛情,或隨著時間的維度延伸,夫妻感情日漸淡薄,表面維持著婚姻,而實際上,夫妻一方漠視家庭,冷淡對待家庭成員,忽視應堅守的婚姻道德與家庭義務,以促使夫妻另一方獨立面對家庭、育兒等一系列生活問題。“喪偶式”婚姻的夫妻雙方缺乏溝通交流,如同喪偶般共同生活,無性無愛無話可說。其實質就是婚姻家庭關系的一場感情危機。
“喪偶式”婚姻究其原因,可劃分為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
首先,從客觀層面而言,“喪偶式”婚姻首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上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提高,婚姻家庭領域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變,婚姻選擇不再如傳統社會那般呆板與受限。其次,浮躁的社會環境也促使了男女雙方締結婚姻不再簡單是出于愛情。迫于社會帶來的婚嫁壓力,喪偶式婚姻往往是出現在一些“為婚而婚”的家庭中。他們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接受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價值觀念,認為結婚是為社會所贊許的行為,甚至把結婚當做是人生必須完成的一個必經形式與階段。這部分人在沒有尋求到適婚對象的條件下,盲目將就隨意結婚。最后,親屬群體的逼婚壓力促使以草率的相親式結婚來完成“搭伴過日子”模式的婚姻。
其次,從主觀的角度來看,婚姻主體缺乏獨立性,情商,自控自律能力及自我婚姻價值觀定位不當、缺乏家庭責任感,是導致“喪偶式”婚姻的另一重要原因?,F在的結婚主體大多出身在獨生子女的環境下,其中不少是在家長的寵溺下長大的,他們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在表面看來是在追求婚姻的自主性,而實際上卻不愿承擔過多的家庭責任,處處依賴父母與另一半。
馬克思主義婚姻觀倡導婚姻建立的基礎是愛情,認為婚姻只有建立在愛情之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羅賓·威廉姆斯的觀點認為:生命中最為讓人沮喪的不是一個人孤獨終老,而是與那個無法與你靈魂得到共鳴的人共處一生才是最大的孤獨。的確,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扛得起生活的重擔,卻扛不起婚姻家庭的孤獨。
從馬克思主義婚姻觀角度出發,“喪偶式”婚姻的出路可以歸結為兩個方向。
第一,走向“攜手同行,白頭到老”。
“喪偶式”婚姻家庭生活并非是一種必然會導致婚姻關系走向崩塌與終結的生活方式。如何挽救“喪偶式”婚姻,需要不斷的進行情感的投入和經營。第一,應當鍛煉自我的獨立能力。在平凡的婚姻生活中,學會從自我做起,由生理到心理真正成長為獨立的,成熟的個體,自覺分擔家庭雜務,承擔起婚姻責任。第二,加強溝通交流的技巧,敞開心扉,學會重新去審視對方,充分理解對方的立場和處境,如實觀察自己的心,抱以尊重與理解。第三,需要夫妻雙方增強婚姻忠誠度,增加對相互之間的包容以及增強對婚姻道德底線的認識。
第二,走向“各自安好,各奔東西”。
“如果每一個外部的刺激,每一種傷害都足以摧毀自然界中的某一機體,那么你們是否還會認為這種機體是健康,結實而組織健全的呢?”[2]在馬克思看來,如果一段婚姻家庭生活實在走到名不副實,內在實質關系早已走向土崩瓦解。我們應當容許其終結的。換一句話說,婚姻早已千瘡百孔,夫妻關系只剩下摩擦和沖突,雖然共處于一個空間中,能感受到的不是關心,關愛,而是處處壓制和冷落。對婚姻的忠誠演變為毫無底線與尺度出軌,對婚姻的經營毫無繼續的欲望與坦誠,而所謂溝通就是相互之間的炮火攻擊。處于這樣的婚姻狀態下,繼續其實也是也是更壞的折磨,對于婚姻家庭也是百害無一利的。長遠來看,對家庭成員而言,尤其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處于這種情況下的“喪偶式”婚姻,我們是應當允許終止這種婚姻關系的,各自安好,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