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輝 高秀麗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的學子也日益增多。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等諸多原因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狀況在一定時期內依舊存在。做好貧困生的資助育人工作,資助由于經濟原因無法入學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資助政策,加大了財政支持的力度,資助形式也日益多樣,形成了“獎、貸、助、補、減、免”的多元化資助體系。這不僅在制度上保證了貧困大學生能繼續他們的學業,也促進了高校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在高校資助工作進行的過程中,由于貧困生群體越來越多,監督力度不夠等原因,資助育人工作在緩解貧困生經濟困難,促進校園和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高校貧困生評定和貧困等級劃分的普遍模式是評定小組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進行主觀評定,評定方法不夠科學和嚴謹,認定依據存在差異性,主觀性較強。學生提交的認定材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缺乏監督機制和認定機制,存在弄虛作假濫竽充數現象,沒有做到精準扶貧。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單向的經濟幫助和資金發放雖然能解決貧困生的部分經濟問題,但不利于培養他們自助、自主、自強品格的形成。此外貧困生易產生貧困自卑、孤僻、焦慮等心理,我們要有針對性的培養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健全人格,增強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就業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和增強社會競爭力。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之心,回饋家庭、學校和社會,這是資助工作的落腳點和歸宿。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高校資助育人師資隊伍作為思政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實施者和踐行者,其思政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能否實現。目前各高校缺乏資助育人方面的專業教師,工作人員一般由其他專業教師兼任,導致思政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資助水平是黨中央對資助工作的要求。資助育人工作是一個長期持續過程,對資助效果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健全工作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1.完善國家資助和社會資助政策,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助學貸款比例,創新社會資助的形式。
2.建立信用機制和檔案信息庫,對學生虛假申請的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同時問責出具虛假信息的民政部門。
3.建立監督審核機構,建立全方位調查和宣傳渠道,并成立年級、學院、學校等多級審核機構,同時實行貧困生認定責任制。通過查閱檔案、訪談、抽樣調查、實地考察以及輿論監督等多種有效手段,完善貧困生認定程序,提高資助的精準度,確保貧困生身份的準確性和全面性[1]。
4.運用網絡平臺和新媒體等技術,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加強管理和監督力度,推動資助育人工作良性發展。
5.實行貧困生動態管理制度,實時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對于突發家庭變故的學生及時跟進認定,同時對于家庭經濟好轉學生取消貧困資助。
6.健全反饋機制,將評選結果進行公示,對于結果有異議的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提出意見,進行反饋復核,高校要加強對貧困生的后續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及時把握和跟進他們的思想和學習動態,資助部門應定期抽取貧困生進行走訪,了解受助貧困生的資助金使用情況,完善調查反饋機制。
1.重視貧困生的感恩教育,高校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更要強化博愛之心,以實際行動服務于社會[2]。
2.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增強綜合素質發展,為貧困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人生舞臺。
3.注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向引領作用,將感恩和誠信教育融入思政學科的教學內容中。
4.進行挫折教育,從心理上、思想上、能力上引導和鍛煉學生,幫助大學生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磨難。鼓勵學生學會珍惜、自立自強、努力實現人生價值[3]。
新時期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資助工作者要樹立新的工作理念,加強思政理論學習,以新興技術為工具,創新資助管理工作方式。高校要加強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培訓,采用定期進修、遠程授課等多種方式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組建資助育人工作團隊,定期分享經驗交流心得體會,打造一支理論知識豐富、業務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在工作過程中要不斷轉變工作思路,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探索切合實際的育人工作模式。
完善思政教育評估體系,對資助育人工作建立長效跟蹤督察機制,多個指標定期對資助育人工作進行評估。建立以實施情況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獎懲機制,高校可每年評選本年度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成績突出的院校和工作者,把實踐經驗予以宣傳和推廣,提高工作者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對資助事業的主觀能動性。
樹立優秀貧困生典型,開展自強之星、勵志之星等評選活動,挖掘優秀成功事跡,強化榜樣示范效應,通過校園媒體、微信、宣傳欄、報告會等進行宣傳報道,彰顯先進模范的示范導向作用。發揮朋輩教育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堅強品質,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意識,逐步在校園內營造一種拼搏進取的良好氛圍,幫助他們走出貧困陰影,提升資助育人效果。
馬卡連柯說“哪里教師沒有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哪里不可能有統一的教育過程。”國家和社會應有足夠的智慧和視野,調動整合多方面、多維度的社會資源,贏得多方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增強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在校內充分調動任課教師、行政人員等教職員工的責任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形成全員育人的新格局。在校外拓寬資助育人渠道,不斷和企業形成校企合作等互助模式,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提供校外實習崗位,為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同時需要資助育人工作者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把握精準扶貧工作原則,將資助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不斷發掘貧困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貧困學生的個性,從真正意義上解決貧困大學生的貧困問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穩定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