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能汗·牙克甫江 宗永平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犁 835000)
伊寧市位于中國新疆西北邊陲,地處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全市總面積755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54.75萬人,主要有哈、漢、維、蒙、錫伯等37個民族。針對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只有協調好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共同奮斗,才能使伊寧市各民族之間友好發展。通過對伊寧市二十二中、六中、七中等的學校調研,深刻認識到在中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加強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有助于中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方向,促進自身發展。有助于維護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由于中學生剛踏入校門、適應中學生活需要一些時間,此時的中學生渴望認識世界,思想層面呈現單向、單一,情緒也不成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只有加強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意識,才能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交往交流,通過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使各民族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真心對待彼此、真情融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圍。通過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讓各民族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民族團結教育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深化學生關于民族團結的教育,提高學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認識,激發廣大中學生對黨和祖國的熱愛。
民族團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的一種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我國關于中學民族團結教育進行系統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數都以高校為研究對象。中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六年級到七年級延續的階段對于加強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各民族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同時關系到整個社會對民族團結教育的看法。中學生是伊寧市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意識以及思想政治素質表現如何,對伊寧市地區的穩定發展和各民族之間和睦共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中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課程以及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中以及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各民族學生之間快樂成長、人才培養、社會和諧穩定和教育的成敗。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一定要牢牢把握團結這個第一職責,唱響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各族群眾好,做到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施現狀是通過對伊寧市三所中學的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的,三所中學分別選取了二十二中、六中、七中等的學校師生,得出了學校師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認識。
1.老師對民族團結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調查中有72.5%的老師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有25%的老師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一般重要,認為語數外及其重要,對學生適當的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即可。有2.5%的教師認為開展民族團結不重要,學生學習壓力大,升學壓力也大,民族團結知識沒有必要再單獨開設課程去傳授,學生都懂。由此可知,還是有少部分的老師不是很重視學生的民族團結方面的教育,缺乏對民族團結教育意識的正確理解。
2.老師對民族團結教育是否會增加學校負擔的認識
調查中有50%的老師認為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不會增加學校的負擔,認為學校應該單獨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讓各民族學生之間相互了解風俗習慣,做到相互尊重、和睦相愛,在心里深深的埋下團結之心的種子。有20.5%的老師認為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會增加學校的負擔,認為會減少主課語數外的課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語數外比任何課程都很重要。有29.5%的老師對民族團結教育是否會增加學校的負擔持有很難說以及不確定的看法。以上可知,也有一小部分老師持相反的態度,認為學校沒有必要去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做好平時教學中適當滲透就可以,還有一些原因就是受學生要升學以及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
1.中學生對民族團結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調查中發現有70.8%的中學生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認為學習民族團結知識,可以多方面的了解自己朋友的生活習慣,從本民族滲透到另一個民族之中建立友好的伙伴關系。有25.6%的中學生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一般,認為開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跟自身關系不大,抱著開展了就去學一下,不開展也沒有關系的態度。有3.6%的中學生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不重要。通過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后得知,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一少部分同學不是很重視民族團結教育,認為跟自己沒有關系,無所謂。我們不能忽略了這少部分同學,要培養他們的民族團結意識,提高對民族團結的認識。
2.中學生對是否愿意與其他民族一起生活、學習的認識
統計得知,有80.8%的中學生很愿意與比較愿意與其它民族一起生活、學習,認為在一起生活可以學習到別的一種語言,更加拉近彼此的距離。有14.1%的中學生認為不太愿意與其他民族一起生活、學習,認為語言障礙沒有辦法相互交流、交往、交心。有5.1%的中學生不愿意與其他民族一起生活與學習。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忽視近5.1%的中學生不太愿意與不愿意與他民族生活學習的客觀事實。
做一些表面工作,上面領導要來檢查,就安排一些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給學生上課,認為檢查不出問題就可以,從而減弱了學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意識,讓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比如:領導來了去學習民族團結教育,領導不來就不用強化民族團結教育。
具體表現在:第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缺失,導致師生民族團結教育意識薄弱,對國家的少數民族政策掌握不全面,教師隊伍薄弱,沒有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第二,在問卷調查中,有5.1%的學生不太愿意與其他民族同學共同生活學習,認為有語言障礙,沒有辦法交往、交心,日常性溝通少。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充分意識到現階段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及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做到專業的人士做專業的事情,廣泛的動員各民族學生撰寫有血有肉、情感真切、批駁有力的發生亮劍文章,發出青春最強音,旗幟鮮明。加大學生宣講員隊伍建設,采取演講選拔、實踐鍛煉等方式,面對面向廣大學生群體宣講黨的恩情和富民惠民政策。
要客觀、冷靜、平和地對待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尊重各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對于保障民族平等具有特殊的意義。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增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