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林 李曉可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公共危機事件爆發會使人們的生活受到威脅,并可能導致政府形象和聲譽受損。政府在危機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若沒有采取良好措施將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使人們懷疑政府對危機的處理能力。政府對公共危機管理處理的效果,關系到政府形象塑造的好與壞,只有公眾滿意,政府形象的塑造效果才能凸顯,反之則是雪上加霜,更加失去民心。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感染群眾,有較高的號召力,同時群眾才能更好的配合和響應政府政策方針,以能大范圍的推廣實施,提高凝聚力,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一起面對公共危機,并可以高效、準確的組織人員,處理問題,增強人們對危機決策的認同感,穩定人們的不安心理,避免二次恐慌事件的發生。反之,若政府不能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就意味著政府將失去威望,失去民心,政府的方針政策就會遭到群眾的反對、拋棄,在歷史的進程中,政府垮臺、領導人被迫下臺的事件屢見不鮮。只有良好的政府形象擺在民眾面前和國際舞臺上面,才能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得心應手,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政府的威望性、號召力、凝聚力,都依賴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存在,這也是高效迅速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基礎和前提。
雖然近年來我國在公共危機的事事件的處理中已經吸取教訓,得到了許多有效的經驗,但是近年來我國進入新時期,而且又是攻堅克難的艱苦時期,近年來發生的一些事件諸如“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紅黃藍幼兒園事件”“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等,都警示著政府要時刻保持理智機敏,但在類似事件的發生時,政府在回應和塑造形象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
首先,公共危機爆發前政府對自身形象構建的意識薄弱,不能客觀認識突發性危機給政府帶來的巨大挑戰,對政府的國際和國內形象構建缺乏認知和專業手段,政府公關團隊的決策失誤也會侵害其公信程度。
其次,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缺乏專業性和技術性,對危機處理不及時、反應慢,致使危機趨勢加速蔓延,導致許多不必要之損失和恐慌。另外若官方給出不真實數據或隱瞞欺騙大眾,都是對大眾極不負責的表現,在危機發展各環節不公開、不透明,也容易引起人們的猜忌懷疑,引發社會動蕩。
最后,在危機處理后對政府形象塑造不夠完善,當公眾表現出對政府強烈不滿甚至是對國家存在諸多抱怨時,政府應該出面解釋安撫,積極面對,最大程度的減小危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陰影,對政府形象采取一些彌補措施和重塑手段。
政府內部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者應樹立起危機公關意識,確立政府內部系統的形象塑造理念,每個政府打造不一樣的政府形象會產生不同的示范效果,這需要一個理念的支持和指導,一個好的理念必定讓政府形象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當危機發生時,政府領導發言人才不至于“說胡話”、“亂說話”,給政府帶來不必要的形象損失,而好的發言甚至會給政府加分。政府發言人應選擇最佳的“亮相時機”,保持領導形象平民化,給政府形象帶來積極作用。
在危機的事前、事中、事后,政府都應對其具體情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并且及時公開公布,不應有欺騙大眾、隱瞞實情等行為,信息是否真實可靠,會直接影響公眾對政府的評價,只有信息公開透明才會使大眾相信組織,更能積極主動地響應組織號召,在增強政府在大眾心中威望的同時高效解決危機事件。如果公眾不了解危機實情,盲目相信小道消息,將會謠言四起,影響社會穩定有序狀態,所以需完善信息系統,提高政府公信力。
對危機的預警、處理過程、事后安排建立規范的制度,使得危機發生時可以高效迅速地處理,提高效率,也能促進政府處理程序的科學化。由于危機具有極高的危害性,在危機爆發后需分秒必爭、如果政府沒有一套完備的危機處理機制,做事拖拉,決策猶豫,都會造成效率低下,讓政府遭受質疑,在影響政府形象的建構的同時讓危機向縱深方向發展,最后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對于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應該繼續維持,對于負面性的政府形象,政府應當積極采取一些措施,如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道歉等形式進行政府形象的重塑,而在這時就需要政府危機公關團隊的智慧和決策,只有重塑政府形象,才能挽回民心,利于政府管理和社會穩定發展。政府可以利用各種傳播媒介,諸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新聞客戶端等以更好的傳播信息,來還原事件真相和公開處理過程,只有讓公眾進一步、近一點的了解政府,才能對政府形象重新塑造起到一定的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