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慧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3)
目前許多學校已經加強了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探索,隨著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研究者發現在閱讀教學中存在如下常見問題: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不當;學生為了完成閱讀任務而去閱讀,沒有進行觸動心靈的閱讀體驗,沒有完成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老師常常想用一個章節的精講就讓學生掌握整本書的內涵,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學校將大多數的精力投入到展示課中,卻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時間去閱讀自己喜愛的數目。以上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處理以下四個關系進行解決。
許多老師一直勤于鉆研各種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但卻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興趣,其實是一種短暫的情緒波動,具有瞬時性,要想通過延長它來引領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是不現實的,瞬時的興趣很快就會散去,唯有習慣才是穩定的,才能引領著學生去維系長久的活動。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只有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才會進入自然的閱讀狀態,在穩定的狀態下對學生興趣加以培養才會更長久。
理想的閱讀狀態是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自主性閱讀,教師應尊重學生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狀態中去,保證學生自主的閱讀時間,幫助他們能夠有效地完成個性化閱讀,一邊閱讀一邊記錄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打斷他們的思路,鼓勵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將自己一定時間內任務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也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自己的疑惑。
在保證學生自主性閱讀的同時,老師也引導著學生讀完整本書,幫助他們解決獨立閱讀過程中沒有解決的問題。為了鼓勵學生讀完整本書,老師要盡可能的為學生制定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這些活動和書中的內容緊密相連,需要學生通讀全書后才能完成。而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策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收獲閱讀方法,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對閱讀方法進行靈活地選擇。不同的閱讀活動采用的閱讀方式也不同,有的適合采用瀏覽,有的適合精讀,有的則需要采用略讀,在不同的閱讀篇章之中不知不覺的掌握應用閱讀的策略,通過靈活地切換閱讀方法,我們可以在每次閱讀中都能有新的發現,獲取新的閱讀體驗。
很多語文教師常常將單篇讀本和整本書的閱讀目標相混淆,在閱讀教學中常常妄想用讀本中的一個篇章使學生明了整本書的內涵,喜歡選整本書中的一篇文章進行講解,帶領學生分析和品鑒,之后以偏概全,用這篇節選代替整本書的閱讀。當下許多教師存在這樣的閱讀教學問題,但是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講解又是不現實的,所以教師應調整局部授課的思維。
在課堂上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應當選擇那些能夠帶動整體的局部,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點”去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去梳理故事情節,去領悟環境特色等等,用這些局部串起整本書,將各個細節、各個點逐個擊破,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也能更扎實地掌握閱讀方法。例如,在帶領同學分析《四世同堂》中瑞宣的人物性格特征時,可以帶領大家將目標鎖定在他上最后一門課時的片段,通過帶領同學分析討論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它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傳授語文知識,語文知識在語文課程中并不具有獨立性,語文知識需要為語文能力服務,只有轉換為能力它才具有價值。
可見,整本書的主要教學價值在于改變學生思維,提升語文能力,從閱讀中獲取人生感悟和經驗,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獲取語文相關知識并非是唯一目標,更深刻的是要引導學生走進讀本,走進人物內心,去感受人物的情感經歷和故事情節的脈絡起伏。并在閱讀讀本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對文本進行再創作,形成獨具個人特色的閱讀體驗,不知不覺間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給學生提供更多閱讀的時間,保證學生能夠有自主閱讀的空閑,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閱讀感悟。
教師處理好這四個關系,就能有效地解決許多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擺脫許多機械化的、缺乏人性化的教學管理措施。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設計自己專屬的閱讀計劃表,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進度完成表格,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都呈現出來,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整本書閱讀是輔助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形態,教師要明確它的特點,通過設置一些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進一步達到更自然的閱讀狀態,這樣才會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減輕閱讀的負擔,保證整本書閱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