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京超
(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人類生產活動經驗的積累與技術的發展,以及東方文化的影響促成了希臘哲學產生的外部因素;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理性的政治制度的特性是希臘哲學產生的內在因素。作為西方哲學開端的希臘哲學,其研究的問題呈現出由外在自然向內在自身轉移的特點,呈現出由自然哲學到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等的發展,最后形成亞里士多德的綜合哲學體系。“基督教哲學”首先由牧師查士丁提出,并且基督教牧師對希臘哲學批判所引發的名譽之爭是基督教哲學產生的重要標志,并且在基督教哲學的產生與發展中,“道”的概念的引入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道”即希臘文“邏各斯”的意譯,在希臘哲學中,尤其是斯多亞學派中,認為“邏各斯”的含義等同于與“神”,因此“耶穌基督”與“道”的等同意義被現代神學家A.Hanack認為是基督教教義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哲學形態”的概念首先是由黑格爾提出,并且特定哲學形態與它所基于出現的特定民族形態是同時并存的。在目前定義來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哲學形態主要是以哲學形態為研究對象,用來描述哲學結構和形式的基本概念。郝立忠提出:“根據哲學的理論特征,研究的目的、對象、領域、方法,人學立場,邏輯工具,等其他各要素,可以用來準確描述哲學的形態、結構和特征。”據此判斷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哲學是兩種不一樣的哲學形態。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中,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征在根本上是由希臘哲學所塑造的,但是在其幾千年的發展史中,理性主義的希臘哲學并不是其唯一的來源。西方哲學始于希臘哲學,而希臘哲學屬于古代哲學形態,此外還受羅馬文化、基督教哲學等影響。基督教哲學的產生晚于希臘哲學,并且基督教哲學的產生,受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興起及晚期希臘哲學的逐漸衰敗等因素影響,而基督教哲學屬于中世紀哲學形態。
在研究領域上,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認同希臘哲學是本體論哲學,認為希臘哲學的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圍繞本源問題所展開的。而基督教哲學可以分為兩大派別,一派認為基督教哲學包含其他一切哲學,基督教哲學是世上最大的哲學;另一派則排斥基督教哲學以外的其他哲學,對信仰以外的東西充滿了敵視。但是不論是主張包含一切哲學的正統派還是敵視一切的狂熱派或者兩者兼包含的中間派,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信仰,所以就其研究的本質而言,都是圍繞維護信仰的權威性而進行。
在研究對象上,希臘哲學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密切相關。雖然關于世界本源的認識不斷改變神話,但也可以得到希臘哲學主要以自然世界及其客觀存在作為研究對象。基督教哲學關注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在此基礎上異化出一個絕對的客觀精神——上帝,并取代了希臘哲學中的客觀本原。因此,基督教哲學則是把靈魂與上帝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希臘哲學雖然在不同時期,哲學家對其世界本原的描述不同,但都是為了給現象提供合理的根據與說明,提倡以理性認識的方式看待自然,反映出了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發展。基督教哲學具體表現為宗教哲學和心靈哲學兩個部分,但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注重主觀精神世界的哲學。基督教哲學的主要問題從根本上來看是信仰與理性的關系問題,所以由此產生了“唯名論”和“唯實論”長達千年之爭。
在人學立場上,人的問題貫穿于希臘哲學發展的全過程:早期的自然主義人性論,認為了解自然的前提是要了解人自身;后來的理性人學,亞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里就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基督教哲學中,哲學稱為神學的工具,在基督教哲學中人性并不能得到彰顯,上帝擁有絕對的權威,人是為彰顯上帝的榮耀而存在,且要無條件的遵從上帝的指令。
在哲學特征上,愛智慧、尚思辨、重探索一直貫穿于希臘哲學的起源與發展中,是希臘哲學的基本特征。另外,基于希臘哲學為獲得關于宇宙萬物發展的必然性及其規律性的認識的主題,發現希臘哲學具有宇宙論的性質,及樸素的直觀性辯證法的特征。在基督教哲學中,上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地上的一切因上帝的創造而存在,所以相應的在基督教哲學中,大自然也就失去了神性,因此人們也就從此開始樹立改造世界的觀念,所以簡單看來,其具有超驗性、內在性、超自然主義的觀念等特征。
綜上,我簡要的對希臘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的一些外部條件的不同及哲學形態的幾個主要功能方面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在這些方面分別表現出了一些各自的特點,所以兩種哲學分屬于不同的哲學形態,但即使如此,我們在以上的簡要分析中也看到在西方哲學中,希臘哲學與基督教哲學兩者處于既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的微妙關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