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傲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本質要求,實施協同發展戰略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上處于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三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偉大戰略,在推進三地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方面效果顯著,形成良好開局。
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滿足民生需求的關鍵,增強人民獲得感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北京、天津與河北之間公共服務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三地不斷加強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在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消除“地域壁壘”,共享便利生活,極大地促進了三地協同發展,帶動區域全面發展。
醫療服務協同發展。近年來,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三地逐漸實現了醫療合作、耗材聯合采購以及醫療結果互認。京津冀醫療合作,加深了三地醫務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京津冀間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模式加快構建,不僅有利于三地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更為三地居民看醫就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享受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惠果。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際過程中仍存在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問題。北京、天津是全國醫療中心城市,擁有大量優質豐富醫療設施和技術人才,而河北情況則與之相反,存在內部資源需求與供給不足、資源短缺和浪費的矛盾。
教育服務協同發展。京津冀教育一體化是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實現人才資源的配置和平衡問題是協同發展的關鍵。推動三地公共教育服務共建共享,有助于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2019新年剛至,京津冀教育部門就在雄安新區召開了教育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對未來教育協同發展做出合理長遠規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市教育疏解協同實現雙促進,教育發展質量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在教育一體化浪潮下,京津冀地區教育發展也取得較大進步,人民獲得感倍增。但在教育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教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廣大農村地區資金不足、師資力量較弱、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人才外流,限制了當地的發展。因此如何推進教育資源更多向匱乏的地區轉移是教育一體化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產業協同發展。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路徑和戰略選擇,尤其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有力文化支撐。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三地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聯動,文化產業之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但三地文化協同仍存在公共服務標準不同、差異巨大等問題,且過度依賴行政配置資源使公共文化發展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受到阻礙。因此,克服這些問題是推進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的重中之重。
加快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協調、優化配置。要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流動效率,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和信息技術加強醫療服務協作,持續推進重點醫療項目合作。首先,可以采用三地共聯系統實行視頻問診及專家會診等遠程看診,讓居民享受到三地醫療衛生一體化的便利;另外,加強三地醫護人員的聯系與合作,交流分享醫療經驗,實現醫療技術水平均衡化。
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針對三地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問題,首先,可以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良好平臺,加大對教育匱乏地區的資金投入,教育投入資金來源并不一定完全依賴政府專項撥款,還可以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教育事業從而推動公共教育協同化發展。其次,吸引京津優良學校發揮資源建設優勢在這些地區建立分校或投資教育,完善辦學理念和課程設計,提高公共教育服務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此外,應當繼續深化京津冀高等教育同城化試點工作,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加強京津冀高校創新聯盟建設,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和學生交流活動等協同發展項目,真正實現三地教育資質互認,打通“互認壁壘”,努力縮小河北同京津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差異。
促進創新產業協同發展。以文化產業為例,京津冀三地優勢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北京、天津具有人才、技術、資本優勢;河北具有勞動力、空間優勢,在產業合作上,要結合自身特點合理分工,尋求新的定位。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發揮各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服務類型是促進三地文化協同發展的關鍵。其次,利用好雄安新區這一重要平臺,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創新產業結構,鼓勵建設和轉移部門文化企業,以優化北京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提升政府文化建設職能,推動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
總結來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義十分顯著,能有效促進三地實現更高、更快、更具協調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