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唐田鎮文化站,安徽 池州 247100)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市場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以此來實現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有效轉換,其屬于一種現代產業形式。我國農村文化資源豐富多元,地域色彩鮮明,在文化經濟化的社會中,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它不僅滿足新農村發展的核心價值訴求,而且還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
“三農”問題屬于農村文化產業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其意味著農村生產力發展,從而為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助力。首先應該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確保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快速進行,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產業化的發展必須關注農村文化產品所具備的產業屬性,同時還應該注重產業的經濟效益,不僅要積極汲取城市的技術、理念、資金等,從而更好的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有效提高農村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得農民發展致富,此外還要讓農民扎根鄉土又脫離農耕,加速農民融入現代化的效率。農村文化產業的積極發展可以有效調節農村勞動力的分配,使得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積極緩解“三農”問題,這是重中之重。
通常情況下,城鄉發展一體化一般屬于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交融、沖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文化應該保持其獨特性,而不是與城市文化進行同化,農村文化應該借鑒和參考城市現代文化經驗,從而增強內生創新能力。實際上,農村文化產業所具備的文化功能是繁榮農村文化、保護農村文化生態。農村應該首先挖掘其內部的豐富文化資源,借助市場機制,用城鄉信息資源無障礙流動的平臺來復興傳統的農村文化,讓農村文化變得成熟和現代。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得傳統社會結構被進一步的侵蝕,從而使農村文化成為弱勢群體,很多農村文化產業逐漸消亡。政府應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努力保護農村文化,并對農村的傳統文脈進行傳承,保護有價值的農村文化遺址和建筑,保持他們的古樸純真的本色。另一方面,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時,還應該推進農村文化中的原生態形態和現代文明,在確保農村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可以讓其與傳統農業價值模式和生產方式相脫離,讓農村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主流文化價值觀體系中。農村文化在發展時,可以創新,改變農村文化生存發展的形態,更好的展現其文化功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因此,農村文化要想發展應該首先要對現有的文化市場準入機制進行完善,基層政府要積極地進行監督和管理,給農村文化產業營造良好的氛圍,不僅如此,還要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還要保證財政充足,擁有一批優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通過構建一套完善的行政執法規章制度來對市場的,執法行為給予規范,營造一個干凈的農村文化市場氛圍,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法發展上來,完善好農村文態產業規劃工作,開展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大力推進特色旅游、社會道德、公共服務等文化工程,注重保護和發展每個地方的特色文化,與文化市場創新結合。舉個例子,四川民間文化和身后的兩漢和甘牧等地區,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地區,擁有大量的民間文化遺產,政府可以借助當地旅游業,來把民間的傳統文化節日作為載體,把民間文化的推廣融入進去。
政府應該積極主動的作為農村文化產業的引導者和監督者,應該高度重視農村文化產業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共同研究部署,共同監督檢查,并根據情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用好的政策來吸引各個方面的投資,使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培育出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其次,政府還要推動宣傳、文化、人事、商務旅游的發展,進一步挖掘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同時,作為基層黨委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并且以宣傳文化部門為頭,其他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級領導共同管理文化工作,來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當然,一定要保證經費充足才能建設社會文化基礎設施。要加大對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對大型的重要的文化活動多多投入資金,確保轉移支付資金可以更好的應用到農村文化建設之中。
總而言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求,我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發展的后進國,應該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整合各種資源,使得農村文化走出沖突困境,農村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創新與創造農村文化資源,用實際行動大力推動農村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其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