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敏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作為最古老的佛教說話集,《日本靈異記》對于研究佛教和說話這一文學形式都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后世的說話集也大都受到了《日本靈異記》的影響,就如《今昔物語集》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故事源自《日本靈異記》。當時中國的佛教文學十分發達,受此影響,日本也開始創作自己的佛教說話,并且一定程度上借用或是模仿了中國的佛教故事。《日本靈異記》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作者景戒在上卷的開頭明確指出受中國《冥報記》影響而著手創作此書。作為中日交流史之間重要的研究資料,中日兩國至今為止都進行了許多研究。
在日本,《日本靈異記》的研究歷史很長,日本學者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研究,而中國開始這個課題研究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學者的研究主要就書中的某則故事進行詳細分析,或是漢字的使用方法,女性觀、地獄觀等不同的視角來研究。但關于《日本靈異記》與中國的關系則少有提及,即便提及了,也只是停留在作品出處的層面。對于文本的比較,作品整體框架,如何受到中國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中國學者更指出其中對于中國古典作品的解讀存在一部分誤讀這一事實。
中國方面主要就《日本靈異記》與中國文學的關系進行研究。主要通過文本對比指出書中故事的出處,還有日本說話的研究方法等等。但是,中國對于此書的研究開始的比較遲,而相比于其他著名的日本古典作品,如《源氏物語》,《平家物語》,《今昔物語集》,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發表的研究成果數量也遠不及前者。
中日兩國的學者并沒有就《日本靈異記》的研究進行一定的交流。大家都把視線放在了本國作品身上,而很少進行對比研究,在日本方面,這樣的對比研究就比較少。對于《日本靈異記》的研究,中日兩國的資料和研究成果都是必須的,不可能脫離一方單獨研究,因為此書本身就是中日兩國佛教交流的產物。兩國的學者應該加強合作,加深交流,共同研究,一起為這個課題的發展出一份力。
說話文學,屬于口傳的一部分。廣義上指從古代起一直傳承下來的故事,狹義上指傳說、民間故事。說話文學中包括傳說、神話故事、佛教故事等等,因為說話文學盛行的時候,中日兩國佛教交流十分頻繁,因此,說話中大部分是佛教故事,包含了佛理,主要向民眾宣傳佛教思想,因果報應,勸善懲惡,以此引導和勸誡世人向善,在宣傳佛教的理念的同時又帶有一定的文學性。將一些深奧難懂的佛教文章通過語言簡單明了的佛教說話來表現,這中間需要文學創作,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運用擬人、比喻、夸張等手法來潤色說話,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正因說話通俗易懂,閱讀的人群基數日漸擴大,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同時,日本說話深深地受到了中國佛教文學的影響,很多佛教說話出自于中國的《冥報記》,《法苑珠林》等等。但是,日本在吸收的同時,對這些源自中國的佛教故事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造,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因素,使其與本國社會發展相符,這樣更能促進佛教在日本社會中的傳播。
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的漢譯佛經事業進入了鼎盛期。知識分子,僧侶都熱衷于翻譯佛經。佛教的思想、教義、文學手法,及其豐富的想象力都給中國文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佛經翻譯活動也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譯者在翻譯的同時,也加入了中國文化的要素,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佛教文學。
除了佛經翻譯之外,在佛教的影響下還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志怪小說和民間傳說。志怪小說出現于六朝時期,當時中國儒學十分興盛,就如《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一句一樣,儒家追求歷史的真實,提倡立足現實,而非虛幻。但因為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文化方面,儒學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沖擊,人們也從儒學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個時期各種不同的思想主張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給中國文化留下了多彩的一筆。志怪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隨著佛教的繁榮而誕生的志怪小說,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通常利用佛經中的故事,宣揚佛教中輪回轉生,因果報應等佛理。對于當時很少能接觸上層儒學的平民百姓來說,志怪小說通俗易懂,貼近民眾生活,因此,志怪小說中宣揚的佛理也更容易被民眾接受。中國的漢譯佛經和志怪小說都隨著這個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而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對這些漢譯佛經和志怪小說再加以改造,融入本民族要素,從而創作了日本的說話集。
佛經自傳入中國后,由中國的僧侶將其翻譯,并在翻譯的過程中融入中國要素,使得漢譯佛經成為了中國佛教文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日本靈異記》中有部分故事間接引用了中國漢譯佛經,從佛經中摘取部分情節,并加以改造。而且《日本靈異記》中經常引用佛經原文,以此證明佛理的真實性,加強對民眾的說服力。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法華經,約22次。其次是涅槃經和大乘經。涅槃經多是在關于佛像的故事中被引用。嘲笑抄寫法華經的僧人的人也得到了懲罰。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將對佛像和僧侶的尊敬等同于一種善行,而對于僧人的侮辱和危害則相當于惡行,遵循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因果循環。通過這樣一種方法,將佛經和僧侶放在較高的位置,倡導世人多讀佛經,尊敬僧侶。從佛經的種類和引用次數中可以看出,佛經在《日本靈異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受到漢譯佛經影響的同時,《日本靈異記》也受到了在中國民間盛行的志怪小說影響。在《日本靈異記》上卷第十二則中記錄了僧人道登在往返宇治橋的時候,發現了一副骷髏因終日被行人踩踏而苦不堪言,于是命令自己的弟子萬侶將骷髏掛于樹上,免受踩踏。在除夕當晚,骷髏來寺廟找萬侶報恩,將其帶到自己家中,品嘗供奉給自己的食物。不料被骷髏的家人發現。最終,通過萬侶的講述,家人得知了骷髏被自己兄弟所殺害的事實,兇手被繩之于法,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骷髏的家人也款待了萬侶。而類似的故事也存在于中國小說《搜神記》中,不同的是拾得骨骸的只是一名過路人。日本故事中將這一角色替換為僧人,可見當時佛教在日本是十分盛行的。兩則故事大體上都是相同的,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相關人物,最后對世人表明報恩的重要性等等都可以說明《日本靈異記》中這則說話至少是參考了中國志怪小說的。故事中加入了不少日本要素,道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僧侶,事件發生在日本廣島,報恩只能在除夕這個也與日本在除夕祭奠死者靈魂這一古老風俗有關。雖然受到了中國志怪小說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改造,增強故事的說服力,更好的在日本民眾之間宣傳了佛教的報恩思想。
《日本靈異記》深深地受到了中國佛教文學的影響,引用中國漢譯佛經和志怪小說,而在吸收創作的過程中,不斷融入日本本民族的特色元素,產生了日本的佛教文學。通過這樣一種形式,縮短民眾與佛教的距離,在社會生活中宣揚佛教思想,佛教說話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希望兩國學者能夠加深共同合作,進一步拓展研究這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