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雷
(石家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3-6歲是幼兒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在幼兒園進行道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2017年1月,中央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部署。目前,“國學熱”異軍突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學”最早是指國家最高級別的教育機構,現國學經典多指包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性原創著作,其教育價值在于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修身養德,立身做人;弘揚民族文化,堅守民族精神。[1]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當代教育對于國學經典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和熱議,體現在學前教育中就是《弟子規》的學習和教育。
點《弟子規》原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1647—1729)所作《訓蒙文》,后經賈存仁(1724—1784)修訂,命名為《弟子規》,是一部非常適合幼兒園進行道德啟蒙教育的“國學”經典,它內容淺顯易懂,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啟蒙養成、教育幼兒的最佳讀物之一?!兜茏右帯房此埔槐静伙@眼的小書,實際上里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兜茏右帯窞槭裁幢挥變簣@如此看重推崇,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教學中,主要原因在于《弟子規》針對幼兒教育具有獨特之處:
《弟子規》這部經典的蒙學作品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把生活中的道德和規范傳遞給兒童,其一大特色就是生動性,用簡潔的語言描寫刻畫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典故,將深刻道理寓于其中,更利于兒童的接受和理解。作為一本針對道德規范的蒙學教材,避免了長篇大論、枯燥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鋪陳,以三言韻文的格式呈現,非常適合學前階段的幼兒誦讀學習,根據幼兒的心智發展水平也是可以理解接受。例如在《弟子規》中作者用“冬則溫、夏則清”“親有疾、藥先嘗”[2]描繪了兩個古代孝順典范——黃香和漢文帝劉恒的故事,兒童每次讀到這里的時候腦海中必然會浮現黃香在冬天為父親溫暖床鋪、夏天為父親扇涼枕席的畫面,還有漢文帝雖然身為一國之君,但他身為人子為母親嘗藥的故事想來也會讓兒童印象深刻。
《弟子規》成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儒家文化匯集和傳播的過程,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它的教化作用不僅僅局限于兒童的教育,演變至今,《弟子規》的教化作用可以擴展到各個年齡各個行業之中。對一個人的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養成或者說一個人的學習,并不僅僅存在于學前時期或者學生時代,終身學習才應該是我們一生的追求。[3]例如《弟子規》中開篇提到的孝悌之義,這是為人一輩子都應該去學習和踐行的,而且在現當代社會,頻頻出現子女不孝、兄弟不睦的新聞,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那怎么能指望他在社會上關心集體關愛他人呢。
《弟子規》文章中所有的教育規范都直接指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而不是停留在口頭說教,對于學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最好的教材。例如文中“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盵4]這一段日常衛生的行為習慣教育非常適合幼兒,它規范了幼兒的一日生活,兒童在誦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養成早睡早起、飯前便后要洗手、衣服保持整潔等生活中的衛生習慣。除此之外,《弟子規》中對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更是隨處可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5]長幼有序的道德意識在日常生活規范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養成。
中國傳統文化自萌芽時期就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載道”“文以化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征。[6]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育人方法、教育藝術等都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契合性,現代學前教育也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我們在誦讀《弟子規》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全篇內容大部分都是在對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等細節小事做規范,從“謹”篇中就可以看出,其規范和現在幼兒園中的一日生活規范幾乎一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盵7]等,兒童在誦讀這部分的時候就像是媽媽在身邊逐項提醒,“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刷牙洗臉,每次大小便之后要把手洗干凈。帽子要戴好,衣服扣子也要扣好,襪子和鞋子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碑攦和瘜Α兜茏右帯肥炀殞W習和記憶之后,這些條條款款的生活規范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日常生活,逐漸形成習慣,通過教導兒童日常行為規范,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端正自己的態度、心性和品德。
當前社會環境復雜,各種不良文化沖擊影響著我國青少年,而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一個生長形成的階段,生活學習中接觸到的思想價值對于兒童三觀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兜茏右帯泛推渌S多傳統國學經典相比較,其有很多可貴之處的,1.將“學會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2.從生活中的小事和最基礎行為規范的養成入手,將“學會做人”具體化、簡單化、生活化。將禮貌禮節落實在生活中常見活動中,讓兒童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習體會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核心——禮。
學前兒童的智力和心理發展階段有限,要選擇適合學前兒童的國學經典。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風雨變化,時代在發展,文化在變遷由于時代局限性傳統文化難免存在不合適的內容,這些內容在國學經典中也有所體現,所以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國學經典真正的價值使我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至于什么樣的內容才是貼近幼兒適合幼兒的,并沒有明確書面的劃分標準,還需要幼兒教師依靠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經驗加以區分。
學前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決定了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容易被吸引被分散如果教師教學方法選擇不當,流暢地誦讀都是很困難的事情,更遑論要理解其中的內容并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所以,幼兒教師不僅要教學方法多變,活動形式也要豐富多彩,可以進行一定的加工使之更合適與學前兒童的學習和理解。國學經典融入幼兒園課程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學習誦讀,而是用國學經典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行和行為習慣,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
國學經典融入幼兒園課程也許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兒童。由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決定了評價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評價,國學教育作為德育融入幼兒園課程不能只通過一張試卷評判,還要融入生活,評價的主題包含教師、家長和幼兒自己。最重要的是,國學經典融入幼兒園課程無論是教學形式還是評價形式都不能是書本內容的誦讀。讓兒童在學習國學經典之后發生作用和改變的地方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行為習慣、言談舉止等、情感態度等方面。將幼兒園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將國學經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形成聯動形成合作,使得國學經典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活動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