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雄燕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據考古資料顯示,在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長約19.7米的龍。據此,可以說,龍最早的產生應該是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時期。當時,人們在遇到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和無法克服的自然災害時,希望出現超越自然的力量來幫助他們,這時“龍”便作為神靈的化身和信仰的圖騰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彌生時代后期,稻米種植技術傳入日本,水稻種植成為日本最主要的農耕方式。中國龍也通過方士隨之傳入日本,并逐漸被日本人認識、了解和接受,進而被融入到民間神話中,被賦予了水神、雨神、雷神、農耕神等諸多形象。
在中國,由于龍被賦予的超自然的靈性、崇高的地位及其獨有性,使它在長達兩千年封建王朝統治的過程中,成為帝王的代名詞,成為皇權的象征,帝王們都樂于標榜自己為“真龍天子”、“龍子龍孫”。在封建制度土崩瓦解之后,龍已經不再是統治者的象征,但“龍”被賦予的“國家·民族”這一象征意義卻被保留了下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大陸各部族不同文化、宗教、風俗的統一融合體”的“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符號,是最能夠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人民的。而在日本,龍也曾被短暫地用作日本皇權的象征,但是由于龍始終是一種結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外來文化,所以對于信仰神道教的日本人來說,對外來文化的戒備使龍最終沒能成為天皇的象征。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中國龍從被創造出來開始,就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功能,例如,能夠呼風喚雨,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能夠除兇鎮邪,保佑出行平安、守衛寶藏。能夠開江辟河,消除水患。
而在日本,龍主要是作為農耕神和司水神而存在的,另外,由于日本地震和火山頻發,因此人們認為龍還能引發地震和火山。
日本神話傳說中出現的龍的形象更像蛇。例如,日本最古的文學作品《古事記》中記載的多頭龍蛇怪物,以及其他神話故事中出現的龍頭蛇身的怪物。這些所謂的龍的形象,乍看之下和蛇是一樣的,但是具有龍的很多特征。所以日本人對于龍蛇形象劃分并不是很清晰。如果要追究這種龍蛇形象曖昧的原因,恐怕要歸結于日本人一直以來對于自然的崇尚。相對于中國虛幻的龍的形象,在日本人的心中,更愿意相信龍本屬于自然,所以自然而然地將它與自然界中存在的、與龍略有幾分相似的蛇的形象合為一體。
同時,還必須指出的是,龍在中國,是與帝王觀、雄性、尚武思想、爭斗、陽剛的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神靈,而在日本民間,普遍存在美女變龍入河、龍女乙姬報恩、龍夫婦、龍妻成佛、美女龍人間尋婿等雌類龍的傳說。
日本人將中國傳入的“龍”文化中融入了日本人的“崇八排九”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九”是個虛數,經常被用來形容數量之多或者程度之高,所以龍有九個兒子,龍背上有九九八十一片龍麟,建筑物大門外的墻壁上也繪有九條龍。但日本人則更多地將“八”與“龍”聯系在了一起,因為在日文中,“九”讀作“ku”,與“苦”字同音。中國“龍”文化中頻繁出現的“九”是與日本傳統習俗不符的,用“八”代替“九”是日本人對中國“龍”文化的一大改造。
日本人將中國傳入的“龍”文化中融入了日本人的神道思想,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龍”被賦予了“國家的保護神”這一新的象征意義。
據16世紀成書的《八幡愚童訓》記載,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元軍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日本。當來到鷹島時,“青龍”出現,元軍因為害怕而退回到海上,隨后遇到了暴風。也就是說,“青龍”的出現阻止了元軍進攻日本的步伐,隨之而來的暴風又將元軍趕走。為此,日本朝野上下驚喜萬分,認為暴風因日本八百萬神的威德而起,是“神風”。而先于神風出現的“青龍”更被認為是保護神的先驅。
日本人將中國傳入的“龍”文化中融入了日本人的女性觀念。在日本的記紀神話中,太陽之神天照大神是女神,月亮之神月夜見尊是男神,并且太陽女神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在中國興云布雨的“龍”身上充滿著陽剛之氣相比,進入日本后的“龍”的身上多了幾分陰柔之美。
龍文化的傳入,使得尚處于愚昧時代的日本人,對風調雨順、稻谷豐收的感激之情、天旱無雨、稻谷歉收的恐懼之心有了訴求的對象,解決了心理失衡的問題,在日本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龍文化在適應日本這塊土壤的同時,由日本人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中國的“龍”文化在日本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