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是當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進行課程建設的必然要求。為了解小學生學習需求的具體情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在“適合生長”理念引領下獲得江蘇省課程建設基地的合興小學進行調查,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偏好、實施方式的傾向以及學習目標的需求等方面進行實然剖析,得出課程建設既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需求,也要準確把握其合理范圍的結論。
【關鍵詞】學習需求;課程建設;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0-0055-03
【作者簡介】李明,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26)校長,高級教師。
一、問題的提出
規劃、審議與決策課程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使課程充分展現學生的所思與所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虛無走向存在。隨著學校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探明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逐漸成了開展相關工作的前提與依據。學生究竟有著怎樣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師應如何應對這些需求值得教育者不斷探索與研究。因此,為了課程教學能夠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基于學生學習需求的相關實證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為了描述學生需求的真實面貌并使研究結果具備一定的可借鑒性,筆者選取了2018年獲批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建設基地的張家港市合興小學作為研究對象。該校基于“共筑適合生長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在過去五年中積極構建了“適學課程”體系。相較于其他中小學,其特色主要彰顯在強調課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適合教師集體發展、適合學校共同發展。這些鮮明的特色為學校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了理念支撐和實踐引領。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筆者綜合考慮了主客觀因素,選擇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1.問卷調查法。筆者從學生核心素養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的框架出發,結合學校自身以及學生普遍存在的實際狀況,在參照課程與教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編制了《合興小學學生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目標三個緯度進行設計。經測算,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且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與理解能力,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選取了三至六年級的學生,調查時間為2018年6月下旬,共發放1561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379份,有效率達88.34%。
2.訪談法。筆者在上述年級隨機選取了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學習成績的十名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做到以適合的方式進行教育。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通過對上述有效問卷與訪談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筆者從學生學習內容的偏好、實施方式的傾向以及學習目標的需求等方面來描述學生的學習需求,試圖從三維的建構展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立體形象。
1.對課程內容的偏好。
在學習內容方面,問卷從地理與自然、藝術與制作、人文與風俗等七個方面進行調查。經過統計后發現,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需求雖然在不同年段呈現出差異性分布,但總體走向呈現明顯的趨同性。
從橫向來看,學生普遍喜歡藝術與制作、科學與技術、勞動與實踐方面的課程。從這三個方面出發,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課程開發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而在這七個方面中,學生興趣相對缺乏的是人文與風俗,三年級學生中僅有12.65%的學生對此抱有興趣。由此可見,學生感興趣的學科普遍是學校里“不起眼”的科目,這引發筆者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課程內容才更有益于學生的發展。
從縱向出發,隨著學生年齡增長,生活與健康、地理與自然等方面的學習興趣逐漸呈現下降趨勢;人文與風俗、科學與技術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呈現上升趨勢,這既與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斷成熟有關,也與學校課程的設置、考試選拔等密不可分。
2.對課程實施方式的偏好。
課程的實施是課程內容在課堂中落地生根的過程,是理想走向現實,理念走向實踐的過程。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需求,也要著眼于學生對課程實施的不同傾向,使教學活動適合需要、興趣與發展潛力,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問卷在實施方式一欄設置了教師講解、自己學習、小組合作、實踐活動四種實施方式供學生選擇。統計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對實施方式的傾向性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喜歡教師講解的程度逐漸降低,由三年級的37.6%下降至六年級的10.2%,而喜歡實踐活動的程度由三年級的19.5%增長至六年級的62.8%。訪談得知:教師講解后便是單調的練習,而實踐活動可以允許自我設計。由此可見,隨著學生心智的逐漸成熟,他們更加喜歡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渴望表現自我,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實踐。
除此之外,筆者在具體問及“上課時,是否喜歡有多媒體的課堂”這樣的是非題時,發現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看法在逐漸改變。從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對有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參與的課堂喜愛程度在逐漸降低,從三年級的72%降低到六年級的56%。這說明隨著學生抽象思維的不斷發展,對具體的圖片視頻的依賴在慢慢減弱。
3.對課程學習結果的期盼。
在初步確定學生對什么內容感興趣以及學生對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的傾向之后,筆者還需要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究竟希望收獲些什么,即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學目標,也需要關注學生心中的學習目標。
選項的設置參照了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主要從三維目標的角度出發,不僅涉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還關注到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的結果分類中,接近70%的學生更希望在課堂中學到知識,增長技能的需求在各個年級中所占比例偏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學習知識的需求在不斷下降,動手實踐、收獲友誼的需求在逐漸上升。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價值,這也與實施方式傾向的調查結果相吻合。
另外,學生表現自我的需求在不斷下降,且降幅明顯大于其他各項。筆者通過訪談得知:高年級學生也渴望在學習過程中表現自己,只是羞于外在主動的表達而放棄。自我意識的發展使學生的表現方式更加內隱,這也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合興小學學生的不同維度學習需求的梳理分析,筆者發現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需求存在著較大差異,教師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需要準確把握學生學習需求的合理范圍。
1.關注普遍需求與特殊需求。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問卷與訪談調查,筆者利用百分比來展現學生需求的“高峰”與“洼地”,嘗試尋找到學生的興趣點,進而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參考。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高峰”與“洼地”只是相對而言。個別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并不能等同于群體學生的學習需要,群體學生的課程需求也不能代表任何個體。
因此,學校課程開發者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思考,既然所有的子項目都應該重視,調查學生的需求又存在何種意義?可以確定的是,它可以讓我們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培養出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讓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像工廠里的標準件一樣被同質化。
2.平衡學生需求與教育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提到,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良好的興趣是學生活動的自覺動力,它是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火把,是“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理念在課程建設上的必然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要準確把握合理范圍,避免因為認識的偏差而走入誤區。
在對學習內容需求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藝術與制作、科學與技術、勞動與實踐這些科目方面,對人文與風俗的興趣偏低。這樣的調查結果,一方面為教育工作者敲響了積極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的警鐘,另一方面也提醒教育者要靜心思考盲目滿足學生興趣可能帶來的后果。小學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最初階段,肩負著打好基礎的重要任務,是學生知情意等方面接受教育浸染的開始,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刪減提升學生內涵的課程顯然是本末倒置。尊重學生課程需要的前提是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學生的興趣需求并不等于學生的教育需求,教師必須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同時,把握各科課程標準,兼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
3.權衡當下需求與長遠需求。
真正的教育乃是人生的教育,既要滿足兒童當下生活的實際需求,又要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和精神提供養料。如果僅將教育看作是學生憑借其能力獲取知識的過程,必將造成知識與經驗的分離,教育與生活的分離,學習與人生的分離。因此,教育者在滿足學生當下需求的同時,須著眼學生的長遠需求。
合興小學四個年級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可以看出,一方面,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著好奇,希望獲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與知識;另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知識領域。除了知識以外,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發展同樣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因為狹隘的知識只能適應靜態的社會,只有基礎扎實、能力突出、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人才才適合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課程的設計以及實施環節要從整體上進行規劃,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要看到當前以及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趨勢。
總之,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須基于學生需求開發課程。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滿足學生的興趣,他們的興趣需求只有經過教育的過濾和轉化,才能成為確定課程開發目標的依據,真正實現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