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峰 蔡禮楓
【摘要】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基于學校文化開發“適學課程”,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培養“會健體、有雅趣、善合作、樂分享”的新時代公民為目標,通過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三大板塊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助力學生適性生長。
【關鍵詞】適學課程;課程建設;適性生長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0-0058-03
【作者簡介】1.沈志峰,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26)副校長,一級教師;2.蔡禮楓,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26)教務處主任,一級教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如何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是每個教育人應該思考的問題。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以“共筑適合生長的教育生活”為教育愿景,基于學校文化,開發與構建“適學課程”體系,致力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會健體、有雅趣、善合作、樂分享的新時代公民,助力學生適性生長。
一、“適學課程”的內涵
在“適合教育”的理念引領下,學校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提出“適學課程”建設,其核心理念是“適合每一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生長”。適學,首先要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是承認差異,既要適合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又要適合學生特長個性發展;既要考慮當下情形,又要謀劃未來發展。其次要適合學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在于發展學科素養,充分挖掘學科本身的“關鍵要素”。再次要適合學習。學習的環境、內容、過程、評價等要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合作,善于分享。最后要適合學校。課程的建構扎根于學校本身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項目。
“適學課程”是將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學科但不囿于學科,既有學科內的整合拓展,也有個性化的研究學習。學科內整合拓展,關注學科素養,注重學科本身,培養學生以學科的方式思考、表達與實踐;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個性發展,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自我認同。“適學課程”尊重學生主體、學科本位與學習體驗,讓學習資源走向整合、讓學習方式走向多元、讓學習過程走向體驗,具有綜合性、實踐性、交互性的特點。
二、“適學課程”的構建體系
1.基礎性課程。
基于國家課程、校本實際和課堂現狀,學校在尊重學科本質的基礎上,建構了面向基礎性課程的“兩單”“五學”的“適學課堂”教學范式。“兩單”分為自主研學單和合作互學單:自主研學單從預學走向研學,注重學科思維、學科價值對人的教育引領及方法的滲透;合作互學單從獨學走向群學,注重學習素養的提升。“五學”以自主研學和合作互學為主要方式,與展示問學、教師點學、遷移悟學共同組成完整的學習結構。“兩單”“五學”的課堂范式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構建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溫馨舒適的學習共同體,從“適教”走向“適學”,進而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
2.拓展性課程。
對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學校以藝體課程為突破口,把學校的乒乓特色、閱讀實踐和想象創編活動進行整合,形成以“閱讀與實踐”為主軸,“乒乓與游戲”和“藝術與想象”為分翼的“一體兩翼”活動化課程。學校依據學科特質,注重學科素養,強調學科關鍵要素、單元人文主題或專題技能訓練要素,編寫了《閱讀與實踐》《體育與乒乓》(分技術篇和精神篇)等校本課程。此外,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學校的“橘娃少年宮”開設了藝術、科技、文學、體育四大類共四十余個社團項目,作為拓展性課程供學生選修。
3.研究性課程。
學校以學科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題或項目式學習,開發研究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由校際聯動、家校互動、專家推動組成,形成了合作探究、體驗反思的學習方式,注重問題解決能力和跨學科學習素養的培養。2018年,聯盟學校深化研究性課程實施,共同開發了五年級項目實踐課程———“浩瀚的星空”。此外,學校借助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設計開發了基于地域特色和學校文化特色的“沙洲美食”“體育與乒乓”“家鄉的橋”“珠心慧算”“尋找竹跡”等項目課程。
三、“適學課程”的實施路徑
1.基礎性課程在課堂中落實。
學校將“適學課堂”范式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推廣,組織對學科教師進行相關“適學課堂”的培訓,初期要求每位教師一周必須上一節“適學課堂”課,之后再逐漸增加課時。與此同時,學校成立項目小組,依托學科教研組、名師工作室定期開展“基于項目實施的‘適學課堂研討活動”,進行“兩單”的設計研討,開展聽課、評課活動,讓“適學課堂”與基礎課程的融合深度化、常態化。學校通過承辦省市級課堂展示交流活動推廣“適學課程”,并聽取同行意見加以完善。另外,學校依托南京師范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制訂了“適學課堂”教學評價量表、“五學”觀察量表,規范和引領課程的有效實施。
2.拓展性課程在活動中推進。
“閱讀與實踐”課程,以“閱讀”為著力點,每個學段設必讀內容和選讀內容(包括自主選編),在必讀中弘揚地方文化,傳播經典文化;在選讀中圍繞不同主題展開,并帶動項目化學習、小研究學習或主題性實踐等,課堂呈現形式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可分開使用也可集中使用。“體育與乒乓”課程,以“乒乓”為突破口,分不同學段設置乒乓技能、乒乓游戲、乒乓表演,既有集體規定項目,也有個性化創編項目。“藝術與想象”課程以“想象”為生長點,從培養想象性思維出發,即教師在音樂、美術的課堂上除教一般技能以外,更主要的是在教案設計上著力滲透培育學生審美素養的理念,欣賞并依托一定的形式,激發創造性想象,培養審美創造力。
3.研究性課程由項目引領。
研究性課程以“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科滲透”的方式推進,在3 ~ 6年級實行。在課程的開發階段,學校要求相關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發表意見,這樣,既能極大地調動教師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也能讓教師實施起來得心應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相關項目的教師進行溝通、配合,并將學生的過程性資料加以記錄、保存;在課程收尾階段通過舉行成果匯報,交流項目實踐成果,對相關成果進行保存、整理。通過跨學科的課程整合,項目實踐課程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逐漸建立聯系,促進知識的活化,加強知識學習向實踐創新的遷移。
四、“適學課程”的評價方式
1.注重課程評價的系統化、專業化。
學校開發“適學課堂”教學評價量表、“五學”觀察量表,通過觀察課堂中教師、學生的表現,進行描述、小結,規范和引領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評價系統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知識掌握,也促進了學生的能力增長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三個維度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關注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智能差異、階段差異、方向差異。
2.注重課程評價的多維化、個性化。
學校開發出《“美麗橘娃”綜合素質繪本成長手冊》,利用七色橘娃貼紙,每周從“美在會健體”“美在有雅趣”“美在善合作”“美在樂分享”四個方面給予評價,將課內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習慣養成與學科學習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家長的評價相結合,并對學生進行成長記錄。
3.注重課程評價的游戲化、生活化。
學校整合拓展性課程與研究性課程,通過橘娃文化節活動、項目實踐課程成果匯報等形式,以游戲化、生活化的學業評價方式,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融合。學生的體驗、展示、互動既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認知、能力、情感的再豐富、再發展。
學校“適學課程”的開發以培養“會健體、有雅趣、善合作、樂分享”的新時代公民為目標,通過創建特色化“適學生態”,開發校本化“適學課程”,轉變傳統化教學方式,既在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找到了平衡,也在彰顯學校個性文化和尊重教育基本規律中尋求到了平衡。這種平衡更趨向于普適性和本源性的特質,更注重于課程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適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