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海 許麗梅 曾建偉 鄭春松 許慧鳳 彭軍 葉蕻芝
【摘要】 學科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單位,其學術水平與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標志高校的地位。研究生培養是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依托于學科發展,又能加快學科的內涵建設,且研究生培養質量與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嚴謹的學術氛圍等因素密切相關。正確認識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實現協調發展、互動共融,為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原動力。因此,本文基于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的研究生培養發展歷程與現狀,從相離、相切、相交、相融等四種類型,探討了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相輔相成,從互動共融的角度,揭示了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內在關系。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研究生培養; 學科內涵建設; 教育改革; 發展模式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LI Xihai,XU Limei,ZENG Jianw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25):-172
【Abstract】 Subject is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academic level and influence marks the academic ranking status of universities to a certain ext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connotation, which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a highly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us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source of motivation of subje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academ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lor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four types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angent, intersection, separation and coincidence, and reveal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commun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Medicin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form; Development formula
First-authors address:Academ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25.043
學科內涵建設是一項綜合科研、教學、師資水平、學生培養為一體的系統工程,主要涉及學科規劃、學科隊伍、人才培養、學術環境、科學研究、研究基地等多方面要素,其中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學科內涵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關系到教育資源協調與配置,關系到整體辦學水平與綜合實力[1-3]。因此,本文以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的研究生培養改革舉措為切入點,揭示了中西醫結合學科內涵建設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作用,建立了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互動共融的發展模式,為學科內涵建設提供了新的策略。
1 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內涵建設的關系
研究生培養不僅依托學科內涵建設,還在學科內涵建設中提出更高的需求,從而催動學科的可持續發展[4-5]。學科內涵建設是研究生培養生存與發展的根基,也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生培養質量則是學科內涵建設的生命線[6]。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是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共同使命,根據兩者交叉程度,可分為相離、相切、相交、相融等四種類型。
1.1 相離型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相互獨立,隨著學科內涵建設的不斷發展,成為研究生培養的學位授權點,兩者的關系由遠及近,直至相切,從而發生本質變化。
1.2 相切型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相互制約,學科發展規劃與研究生培養方案、學科條件與研究生培養平臺、學科研究方向與研究生科研創新之間的矛盾,均是制約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關鍵因素。若各因素得到協調發展,則學科內涵建設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拓展平臺,為進一步相交奠定基礎。
1.3 相交型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協調發展,學科內涵建設逐步提升,從而良性促進研究生學位點的建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又不斷提高學位點的影響力,從而促進學科內涵建設的和諧發展。
1.4 相融型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互動共融,高校不僅承擔高水平的科研課題,還要培養創新型研究人才。高校要發揮研究生的科研主力軍作用,從而實現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共榮,為培養創新型研究人才提供穩定的平臺。因此,學科內涵建設是高校戰略性建設的任務,研究生培養肩負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擔,并在推動學科內涵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 學科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
2.1 學科內涵建設的目標 以促進學科內涵建設為目的,科學制定學科建設規劃,必須適應新時期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需要,按照學科的內在發展規律,分析現有的基礎,合理定位所處的水平,理清差距與不足,把握特色與優勢,突破原有的局限性,瞄準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前沿,注重學科交叉,整合優勢資源,尋求長遠發展,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形成研究優勢[7]。
2.2 學科內涵建設的基本原則 學科內涵建設,要從學科建設發展趨勢出發,科學分析、正確預測學科內涵建設需要,處理好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關系,合理把握已有基礎與建設能力[8]。學科內涵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把握趨勢原則、協調發展原則、堅持開放原則、重點建設原則、強化特色原則。
2.3 學科內涵建設的基本要素 學科建設反映了高校的特色與水準,直接關系到高校的聲望與地位。學科建設的規劃不僅涉及主要任務與基本要素,還涉及發展理念、發展目標、指導思想、政策措施、基礎保障與監督估等多方面建設。從高校層面,學科內涵建設反映了學術創造與創新能力,主要涉及結構與布局、特色與優勢、質量與水平、制度與環境、管理與創新等多個層面[9]。
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和布局是實現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學科基礎與發展定位,科學制定建設規劃,調整優化學科結構與布局,完善學科體系,各學科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有利于新興與交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發展學科特色,提升學科優勢,是決定新階段高校水平的關鍵因素。學科內涵建設應選準方向、瞄準目標與找準切入點,從根本上提升學科的核心競爭力,采取重點扶持、重點傾斜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科的關聯誘導與輻射滲透效應,從而建成體現高校特色的優勢學科群。
學科建設質量與發展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標志,特別是培育具有先進水平的一流學科,應集中優勢資源,促進學科群體在質量、水平、結構、效益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而提升高校學科的整體水平。科學的制度與良好的環境是學科內涵建設的基礎,應抓好制度機制建設,重視學術環境建設,形成完整的評價標準與運行程序,從而形成聯合攻關、學科交叉、資源共享、知識創新、敢于突破的學術環境。管理與創新是落實與升華科學的學科制度和良好的學科環境的重要一環,按照學科內涵建設的規律與趨勢,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框架,逐步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績效評估體系、目標管理體系,采取過程管理、績效評估、目標控制,實現優勢與特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2.4 學科內涵建設的有效途徑 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學科建設規劃的綱領性作用,深入探索學科內涵建設的有效途徑,全面實現學科建設規劃目標。科學掌握制定學科建設規劃的基本要求,遵照學科建設的內在規律,統籌規劃學科建設規劃與學位點建設,聚焦學科的優勢與特色方向,著重做出亮點;根據人才隊伍規劃,重視標志性成果在學科內涵建設的支撐作用,統一規劃學科發展、重點研究領域與標志性成果;形成一套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實現學科現狀評估與今后發展評估,為學科建設提供參考依據[10]。遵循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協調好各學科之間的關系,提倡多學科交叉協同、互補共進的模式。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梯隊是學科內涵建設的關鍵,充分分析現有人才隊伍結構,并整合到相應的學科方向,引進與學科發展方向相一致的人才,從而調動專業人員參與學科建設的積極性。構建高水平學科建設平臺,為學科內涵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科研項目、良好的科研基地與活躍的學術環境。積極探索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保障學科內涵建設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學科內涵建設上、中、下游的協調發展;確保學科建設的優先投入,扶持重點、特色與新設學科[11]。努力培植新興學科,優化學科結構布局,中西醫結合學科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充分挖掘與整合學術資源,培育新興學科;調整學科設置,優化學科布局,實現學科內涵建設的整體跨越。
3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互動共融
一流研究生培養要建立在一流學科基礎之上,學科內涵建設也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12]。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之間的關系密切,若要實現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則須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即學科隊伍建設、凝練特色方向、推動科研創新、優化學術氛圍、加強交流合作[13-15]。
3.1 研究生培養與學科隊伍建設的關系 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是研究生培養的必備條件,也是培養高層次、高水平人才的關鍵要素[16]。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科內涵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針對學科內涵建設的瓶頸問題,采取有計劃、分步驟地引進研究方向緊缺的、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高層次學術帶頭人與科研骨干,從而提高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科研水平;建立學術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干的選拔與培養機制;采用引進來送出去的方式,通過短期進修與在職進修相結合的措施,提高學科專業人員的學歷與學術水平;鼓勵與支持青年專業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加強實驗平臺專業技術人員短期進修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科研服務的水平;積極促進學科專業人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經過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術帶頭人、學科帶頭人與學術骨干,在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素養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搭建了科學的平臺,為培養研究生科學嚴謹的學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2 研究生培養與凝練特色方向的關系 研究方向是學術團隊利用學科構筑平臺開展科學研究與教學活動的橋梁,有了優秀的學術團隊,先進的科研平臺,但沒能深入挖掘區域中醫藥領域的發展需求,不能實現基礎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有效轉化,則會限制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不斷篩選,逐步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是凝練學科特色方向的關鍵。
研究方向的篩選應適應新時期的學科發展現狀,在一定程度體現本學科的前沿與動態[17]。各學術團隊的帶頭人,通過調查分析、反復論證、同行評議等途徑了解本研究方向在國內外所處地位,并結合自身的特色優勢,以前瞻性順應現代科技發展潮流為目標,從而凝練特色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根據自身的特色,采取以重點研究方向為基礎,加強優勢特色方向,培育新興優勢方向,促進多學科、多方向的交叉融合,從而實現學科朝著一個領域內不斷深入與多個領域交叉融合的整體化發展。根據福建省的區域特點,凝練出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疾病、老年性骨病、消化道腫瘤等優勢特色方向,從而拓展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學術影響力與輻射力。與此同時,凝練特色方向,也為研究生培養創新意識、激發科研興趣提供了穩定的依托平臺。
3.3 研究生培養與推動科研創新的關系 科學研究是突破科學前沿創造新知識、構建新觀念與新方法的復雜過程,也是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形成過程[18-19]。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為推動科研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戰略原則,營造良好的科研與學術環境,采用政策引導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與調動專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科學嚴謹的學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適應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科研水平的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增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了研究生培養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不但提高導師的科研能力、形成新的課程體系,還培養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團結協作意識,為推動學科內涵建設提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4 研究生培養與優化學術氛圍的關系 學術氛圍是影響學科內涵建設的核心因素,不僅決定學科的發展水平,還決定研究生培養的質量[20-21]。學術氛圍與研究生培養密切相關,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為滿足培養研究生的需求,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創造條件,重點完善學科的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軟件建設方面,營造優良的學術氛圍,強化學術活動,建立良好的學風,以建好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為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指標。硬件建設方面,實驗儀器設備的先進性,是決定研究生掌握新技術與手段的關鍵要素。為滿足新時期的學科內涵建設需求,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加強實驗室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建立醫學實驗中心,為培養研究生搭建了穩定的科研平臺。同時,研究生積極探索、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從而促進了學科內涵建設。
3.5 研究生培養與加強交流合作的關系 交流合作是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加強學科內部合作,還要增加與外單位的橫向合作與拓展國際合作。學術交流是相互傳播與獲取最新科技信息、交流前沿學術思想、了解學術動態與熱點、提高學術水平、活躍學術氣氛、強化科研思維的重要途徑與方法[22]。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努力創造環境,采取多途徑、多形式的學術活動,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或參加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研討會與專業技術培訓,促進相近學科、交叉學科之間的碰撞與交流,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從而推動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現。通過各種學術活動,不僅有利于專業人員獲取新思路、了解新動態、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還有利于提升學科的學術影響力。瞄準學科的前沿與動態,加大學科交叉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與國內外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從而實現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目的。
總之,研究生培養是由不同模式、不同層次、不同管理方式構成的系統復雜工程,與所處學科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因此,不斷加強學科內涵建設的力度,提升學科的學術水平,避免學科的發展緩慢影響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研究生培養可反作用于學科內涵建設,應根據學科水平不斷調整培養方案與目標,提升研究生培養的適應性,保持研究生培養健康穩定的發展,從而實現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內涵建設的互動共融。
參考文獻
[1]詹向紅,曹珊,劉文禮,等. 中醫基石學科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7):922-924.
[2]張昊旻,萬志強,張麗莉,等.中醫學一級學科建設模式探討[J].中醫雜志,2014,55(23):2065-2066.
[3]楊勇平.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學科建設與內涵發展—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96-100.
[4]劉燕,房雯,鄧宇.交叉學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優勢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9):69-73.
[5]張立遷,袁本濤. 研究生教育學之發展理路及未來省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60-65.
[6]李艷,王建宇,彭棟,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文教資料,2018(21):140-141,130.
[7]李寧,王玉婧,陳星.創新共同體與學科內涵式建設互動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8(9):44-46.
[8]宋華明,嚴心彤.高校優勢學科建設的內涵解讀與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8(3):12-17.
[9]梁程程,雷磊,毛思思,等. 雙一流背景下探索中西醫結合婦科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統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23):53-55.
[10]聶慧芳,宋禎彥,鄧奕輝. 中西醫結合“一體化”師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14):208-209.
[11]趙慧輝,王娟,單嬌,等. 中醫藥高等院校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情況及思考[J].中醫雜志,2014,55(24):2158-2160.
[12]劉國瑜.一流學科建設中研究生培養與高水平科研的結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6):14-19.
[13]劉麗.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學科建設—基于第四輪學科評估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8,5(19):4-7.
[14]汪玲,包江波,錢序.探索一流研究生教育助力支撐“雙一流”建設—以復旦大學婦幼健康學科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26-30.
[15]耿有權.“雙一流”建設視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8):1-5.
[16]齊曉穎,劉海峰.“雙一流”高校建設中研究生導師隊伍優化路徑探究[J].高教學刊,2018(23):150-153.
[17]成雅,李曉屏,徐則林,等.基于“三三合一”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中醫預防保健研究生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20):34-36.
[18]王宇,趙貞,陳剛,等.研究生創新能力“立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9):165-168.
[19]陳悅,李想. 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概念界定、意義及量化體系[J].教育現代化,2018,5(11):71-72.
[20]郅軍銳.營造良好學術氛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3):155.
[21]鄧婕,吳林海,王曉莉.面向協同創新的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調查與模式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18):226-229.
[22]劉小鵬,魏朋. 跨學科學術交流對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養的影響初探—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講座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3):571-576.
(收稿日期:2019-01-21) (本文編輯:周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