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新
近年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也已經意識到了多元解讀文學作品的重要性。但是運用哪些方法來多元地解讀文章,至今也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首先,講解中學課本里的文學作品,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現在的課本中也是按此來分單元的,因此課本中的文學作品和課外的文學作品解析起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次,學生作為解析的主體,還是比較有難度的。中學的學生年齡還小,經歷的事情少,所以他們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都比較淺薄;再次,解析作品時還是要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領導學生進行閱讀。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要格外的注意教學方法。
一、導讀法進行多元解讀
對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導讀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中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感知、分析、綜合。感知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課文整體的認識。而導讀就是感知最主要的方法。導讀就是把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語言,把單純的視覺活動轉化為各種感覺的綜合活動,從而加強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中學語文課文中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有感情認真地誦讀時,前兩句的景象形成了一幅凄涼蕭瑟的秋風圖。而讀到后面夕陽西下時,悲涼凄愴的情感會油然而生,學生會進入到詩詞所描寫的情境中,感情也體會得完整。在課堂中,學生的感性思維會跟隨教師的節奏,積極地參與到其中。
導讀可以讓學生全面掌握整篇課文的感情基調,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多元解讀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
二、情景教學法進行多元解讀
所謂情景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相應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在語文教材中,戲劇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這就導致了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層意思。如高中課文關漢卿的《竇娥冤》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古典的戲文在學生眼里并沒有什么吸引力,而西方的戲劇對學生來說更是難以理解。如果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演出課本劇,學生和老師共同探討研究,那么中西方戲劇的差異就會直觀化。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并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研究課文,去理解課文的意思。在多元解讀中,學生的不同觀點定會讓課堂氛圍高漲,帶著問題去閱讀更加有益于學生思考,避免學生盲目地聽從老師的經驗傳授,身臨其境總要好過“道聽途說”。
三、探究教學法進行多元解讀
和情景教學不同的是,探究教學更加需要學生本身積極參與進來,真正地去自己思考、研究、探索和總結,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說原本就沒有絕對,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多元解讀又是強調個體通過不同層面去研究和發現新的觀點,所以在多元教學解讀中,探究教學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方式,既能讓學生成為閱讀學習的主體,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探究教學和情景教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與學生的合作,情景教學可能大多數是由老師自己創設出來的場景,之后再要求學生進入場景,進而完成相關的思考。這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探究教學的好處是要求學生積極合作,主動配合,通過自己設問,自己去閱讀,自己去解決。
如在《項鏈》的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如果這個項鏈沒有丟,瑪蒂爾德會是什么樣的命運呢?學生就此展開了討論,一方面得出的結果是她還是會和路瓦栽先生很好地過下去,有的說她會淪為情婦,因為在宴會上有太多的人迷戀著她,她有作為情婦的資本。老師點頭稱贊,夸贊學生能從莫泊桑的寫作特點入手進行分析。有同學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認為馬蒂爾德一定不會離開她的丈夫,因為她已經有了美貌的資本,但是在項鏈丟了以后并沒有離開她的丈夫,而是和她的丈夫一起努力賺錢。通過對瑪蒂爾德命運的思考和探討,從社會和心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豐富的內涵,同時也對社會現實、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身在課堂,心懷萬千世界,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能夠很好地學會生存的哲學和做人的道理,也能夠在未來社會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探究教學,也不能任由學生發揮想象,天馬行空,毫無章法會讓學生浪費時間,這里需要授課教師有引導和控制的教學能力。
多元解讀并非是一種容易把握的教學方式,由于個別人的理解偏頗,致使當前的教學存在很大的誤區:一是多元解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出來,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聽課教育,二是一些老師在實踐教學中的錯誤認識和錯誤實施,致使多元解讀失去本身的意思。很多時候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使得多元解讀很難從短時間內的思維模式走出來,加上他們缺乏一定的閱讀數量和能力,就根本不會了解多元解讀的真正意義。
很多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容易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想象,但過度的發揮可能就導致學生曲解原意。學習的發散思維要加以約束,不能信馬由韁,致使教學失誤,影響學生成績。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很多的論據和觀點,但是也要在這里分出主要和次要的,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在運用多元解讀的方式中最好先列出大綱,有側重點之分避免重復和本末倒置。在《背影》一課中,有的同學說父親爬月臺是“違反了交通規則”,這顯然是學生沒有站在當時的背景上理解,無中生有出來的,失去了多元解讀的意義。因此這種創造性的閱讀并沒有真正的意義,就使得課本原有的價值觀受到不同導向。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