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
摘 要:閱讀名著,能夠滋養(yǎng)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意識,豐富人的內涵品質。名著閱讀板塊既是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又符合學生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因此,名著閱讀教學好的方法和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可目前中學里,由于名著范圍大、容量大、教學操作難等諸多客觀原因,名著閱讀教學基本上只停留在“開列書目”和“推薦書目”的教學初級階段。加之,近年來,受中考的影響,教師教學的功利性和隨意性,即使是課堂上的名著閱讀教學課,教師大多也是略作指導,絕大部分學校教師都不愿意在此方面花費大量精力,以致學生在名著閱讀這塊收效甚微。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徜徉在名著的海洋中,從名著中汲取智慧與力量,讓學生熱愛閱讀,通過對當前“微文化”的研究,探索“微課”這種學習方式在名著教學中的運用。那么,如何通過微課學習,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增強名著閱讀教學效果呢?在近一年的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結合當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地將微課運用于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微課學習;必要性;效果;意義
本文將從微課學習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必要性、微課學習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微課學習在名著教學中運用的效果及意義三個方面來探索如何利用微課學習更好地為名著閱讀教學服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微課學習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必要性
不知從何時起,“微”這個字就在整個社會中傳開了。打開百度,一搜“微”就出現(xiàn)了很多熱搜,如“微信”“微博”“微商”等。如此,這陣“微”風也吹進了教育界,“微課”便在這陣風的帶動下自然生成了。當然,這是好現(xiàn)象,教育原理告訴我們,做教育,必然要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根據規(guī)律再結合實際,這樣的存在才能不被這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所淘汰。存在即合理。微課既然能存在,且有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趨勢,那么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一門有些遺憾的藝術,在教學內容、表現(xiàn)形式上,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無法全部挖掘語文學科知識本身的內涵,使學生感知情緒和體驗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微課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它常常表現(xiàn)為具有突出的主題、有著明確的指向、多樣化的資源、真實的情境等特征,它更適合用來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的人才。微課以它特有的“小”“快”“靈”“活”的特點迅速被廣大教師接受,微課成了教師手中的“寵兒”,不少教師將微課運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名著是傳統(tǒng)的文本著作,思想內容深奧,故事情節(jié)復雜,“營養(yǎng)價值”高,就目前中學名著來看,存在著范圍大、容量大、趣味性不夠等問題,加之中學生學習任務重,絕大部分學校教師名著閱讀教學形式單一,方式陳舊,有的甚至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再加上不少學生自身對名著閱讀也缺乏科學認識,沒有認識到名著的價值,以致不少學校的名著閱讀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無法體會名著的精髓與內涵,沒有真正發(fā)揮名著價值引領作用。如果說一部名著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tǒng),那么微課則是把這個系統(tǒng)分解成若干獨立的子系統(tǒng)。相比于傳統(tǒng)的四十分鐘的學習時間,只有5~8分鐘的微課自然深受學生的喜愛。
基于以上幾點考慮,我決定嘗試運用微課來輔助名著閱讀教學,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名著閱讀水平。
二、微課學習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在近一年的研究及運用中,我進行了梳理總結,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學習制作微課
首先要感謝香洲區(qū)教育局及學校對我們進行的微課制作培訓及錄制微課的支持。一個微課雖然只有5~8分鐘,看似簡單,但制作的過程卻十分不簡單。以名著閱讀微課制作為例,首先,要求教師對每一部名著進行精讀、深讀,然后需要把這個“龐大”的系統(tǒng)進行分解,再按照類別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如名著的背景介紹、內容概述、人物分析、藝術特色等,再把這些相應的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子項目,制作成PPT,每個子項目的學習一般在5~8分鐘內,這樣便可制作成一個系列微課,如《紅星照耀中國》人物系列微課。
那么,一個5~8分鐘的微課具體如何制作呢?以香洲區(qū)教育局開發(fā)的HTML軟件制作為例,微課制作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制作成PPT(因微課的容量有限,制作的PPT最好在8~12張之間),將PPT另存為“可轉換格式*.jpg”圖片格式,將圖片放在HTML錄制模板中的images文件夾中,并將圖片按a(0)、a(1)……依次命名,并將圖片擴展名JPG改為小寫jpg;接著用錄音軟件把微課的講解錄音,音頻要用MP3格式,將音頻文件重命名為a1放在HTML錄制模板中的wma文件夾中;然后用IE9以上的瀏覽器運行HTML錄制模板中的“微課制作工具—時間同步”文件進行初始化、節(jié)點、互動問題以及時間同步設置,同步完,如果有視頻節(jié)點,把視頻放在模板的video文件夾中,視頻命名為插入節(jié)點圖片頁名,最后需要設置教鞭。
(二)針對名著教學有效使用微課
開展名著閱讀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前閱讀名著,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個初步了解。盡管教師會在課堂上給學生閱讀的時間,但因為課時有限,一學期下來,課堂閱讀時間不足以讓學生閱讀完課標要求閱讀的名著,所以課后閱讀成了學生閱讀名著的主要方式,但據統(tǒng)計,即使在教師布置閱讀任務的情況下,仍然會有少數(shù)學生因缺乏興趣、自覺性差、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等原因,無法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基于這樣的現(xiàn)狀,名著閱讀教學前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閱讀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認為,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所教名著的特點在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前制作一些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微課,通過對微視頻的觀看,調動學生看名著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名著閱讀教學做好鋪墊。如《紅星照耀中國》的這部名著,考慮到其人物多、內容結構復雜、理論性強等特點,學生不一定都感興趣,如果還是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去執(zhí)行,先布置任務讓學生看,學生不一定能堅持看完,所以可以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制作一個《強渡大渡河》或《飛奪瀘定橋》的微課,把學生帶入那個場景,增強學生對那個時代的感知,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點燃學生探尋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熱情,帶著這種熱情去閱讀,效果自然不同。
在大部分學生完成名著閱讀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開展課堂名著教學了。千萬不能忽視此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名著閱讀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師在制作這部分微課時,應針對名著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分析,先分解再重組,應做到內容既凝練又覆蓋全面,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在進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教學時,按思維導圖的方式對這部小說進行分解,分解成諸如小說背景介紹、故事情節(jié)、人物分析、藝術特色等支干,根據各支干的內容制作成相應的微課,有些支干因內容多還應再分解成若干小支干,比如人物分析,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有幾個,就要相應制作幾個不同的微課,最后把這些小支干、支干再組合,合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微課學習系列。在具體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嵌入制作好的微課,讓這一輔助工具起到應有的效果,能有效提升名著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在名著教學中,學生課后知識的復習鞏固和拓展延伸同樣必不可少。課后閱讀微課主要根據學生掌握所閱讀名著的程度來進行制作,起補充說明、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的作用。如在進行《朝花夕拾》的閱讀教學時,對這部散文中的其他非主要人物的分析,對于整本散文集的人物分析來說,起到了補充說明的作用。當然,制作一些相關的練習題微課來加強對名著知識的鞏固是課后微課制作的重點。對于一些需要拓展延伸的名著,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微課讓學生課后學習,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三、微課在名著教學中運用的效果及意義
(一)嵌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將微課引入名著教學,能突出每堂課的重難點,雖然它只是片段視頻,但其結構是完整的。能詳細地解釋一個知識點,如果微視頻運用得當,運用得巧妙,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朝花夕拾》的人物——壽鏡吾先生時,可以將文中有關描寫壽鏡吾先生的典型語句摘錄下來,通過對語句中關鍵詞的分析來概括壽鏡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而這些要點就完全可以通過微課錄制好,在教師上課講解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嵌入這些微課視頻,既能以最短的時間形象生動地講解重點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外,微課還具有可移動、可重復使用的作用,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不夠還可以回家后運用手機、電腦等打開此微課視頻,進行自我學習,以達到突破此難點的目的。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名著教學課堂上引入微課這種輔助教學工具,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有研究指出,最有效的學習時間就是最初的5~20分鐘,之后的學習效果和注意力都會隨之減弱,而我們5~8分鐘的微課,剛好抓住了這個關鍵時間點,讓學生自覺地集中在這5~10分鐘認真地學習,然后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獨立思考。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發(fā)揮微課自身的特征,將課堂內容、課中的探索發(fā)現(xiàn)、課后作業(yè)融入微課開發(fā)中,讓學生可以在課外利用自己的手機或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學習,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主,在實踐中探索和研究。
(三)實現(xiàn)資源的再利用,縮短學生學習的差距
平時,我們一堂課的講解要照顧到全體學生,使得大家都能掌握知識,但一堂課下來,因為學生在認知層面、知識水平、心智成熟程度都有不一樣,導致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也存在部分學生可能因生病等其他個人原因而錯失課堂學習的機會的情況,這樣就會拉大學生學習的差距,使得接受能力差或缺課的學生因知識的缺失而自信心下降,但引入微課后,學生可以用U盤把教師錄制的微課拷貝回去,或直接在線學習,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或缺失部分進行再學習,真正做到“哪里不會點哪里”,最終能夠達到縮短一個班級學生之間學習成效差距的效果。
(四)教師間共享資源,共同成長
微課程研究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義的集體研究。比如我們這個以王原全老師為主體的初中語文閱讀微課制作團隊就采用了分工合作的研究模式,共同探究微課學習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我們每一位教師制作微課的過程,包含了我們各自不同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設計,當教師都把自己制作的微課用于共享時,不僅分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分享了各自的教學智慧,這有助于大家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進行溝通和自我反思,這樣就能讓教師在交流碰撞中生成新的智慧,獲得優(yōu)秀經驗,互幫互助中進行自我提升,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原全.微課學習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8(4).
[2]王曙.語文閱讀教學新視野[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3]吳疆.文學經典名著閱讀和人的心靈空間[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3).
[4]謝銀根.新課標下的文學名著課外閱讀指導初探[J].教育導刊,2005(9).
[5]周毓瓊.影視資源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1(2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