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林
摘 要:隨著00后學生進入高校學習,也為教學工作的帶來了新的思考。00后學生經歷的是網絡時代,更注重直接的表達自我,思想也更為開放成熟。面對這樣的00后學生,班主任教師在管理中需要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等,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00后學生 班級管理
前 言
班主任教師肩負著班級管理的重任,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身的管理工作。隨著00后進入高校,學校管理工作也出現了新的情況,需要教師在分析學生的普遍情況的基礎之上展開教學與討論,本文即針對00后學生展開分析討論,進而為班主任教學工作作出思考,以高職院校為分析對象,全面探索00后學生展開班級管理工作的策略思考。
一、00后學生的普遍特點分析
(一)行為主動
00后學生的主動性通常較強,在遇到問題時通常會表現出敢想、敢做、敢說等特點,這種特點與現代教育模式相一致,正反映了新課標下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成功。當然,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尚輕,在一些行為表現上也更為大膽直接,如女生會在進入高職學習之后開始嘗試濃妝艷抹、男生會出現抽煙、喝酒等情況,這些行為也會為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帶來困擾。
(二)思想開放
對于00后學生而言,思想也更為開放,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是相一致的。00后學生成長在信息時代,網絡發展迅速,許多信息未經加工就快速地傳播出來,面對同一事件,他們能快速地得到不同的訊息,并且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會被這些信息影響。這也意味著學校教育中的一般德育教育不能再單純地通過灌輸達成,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說服學生放棄網絡傳播中的較為消極、偏激、自私等的思想,才有可能使他們相信教師講解的道德內容。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策略思考
(一)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在進入到高職院校學習,學生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實現班級管理,首要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達成對學生的理解,找到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才能真正推進班級管理工作。在一個班級中,班主任教師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陪伴者,如果能夠與學生形成互動交流,將自己的真性情展示出來,就能夠與學生發生交流,對學生形成情緒上的感染,逐漸與學生“交心”。也只有師生交心了,才能使班級整體風氣走向健康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便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展現出管理中的人文性。
(二)加強班級德育教育
近年來,各級教學工作中,班級管理始終與德育工作相適應,這也意味著教師要充分關注到班級德育教育,實現現代化教學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本身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實現德育發展,不能以一種說教、灌輸心理展開,而是要以開放的姿態,在開放中,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德育教育的靈感所在。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教師可以找到自身所帶學科中的相關內容,挖掘德育點;在學生校園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熱點,與學生形成互動,把握網絡潮流動態,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必須要關注到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網絡時代,教師不僅是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帶給學生,也要關注到如何破除不良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實現現代化教學的全面發展[1]。
(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實現班級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到的內容。很多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對班級管理有益,也能對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有益,例如合作學習的習慣,這一習慣的養成,能夠促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率先想到班級集體利益,從集體利益出發,這也便于班級凝聚力、班級文化的形成,幫助教師完成管理。而當學生走向社會,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幫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形成發展。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許多習慣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形成的,如思考的習慣、閱讀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形成,能夠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影響[2]。
(四)培養學生具備安全意識
培養學生具備安全意識,這也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需要傳遞給學生的。進入高職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逐漸成年,開始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意味著學生要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或者說這才是首要的。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才能在社會中形成自保,在班級發展中關注到以安全為重。在很多時候,日常班級管理工作,給學生更多的關注,能夠最終達成學生的成長,安全意識也是學生在社會中、在成長中的必然意識[3]。
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班主任教師作為基礎的班級的管理者肩負著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的重任,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所在,并積極探尋發展的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從學生的安全、德育、習慣等多個方面加以培養,給學生更多的關注點,最終實現現代化教學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完成高職院校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董敏.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4,12(6):54—55.
[2]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89.
[3] 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