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剛
【摘 要】本文基于過程觀論述古典詩歌賞讀能力的培養,從預設階段、實施階段、延伸階段三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分析,提出文史結合、群文對比、品味語言、知人論世、聯系影視材料進行賞析、參與創作實踐活動等策略,旨在讓學生從古詩詞作品學習中逐步提高文化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過程觀 古典詩歌 賞讀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120-02
高中語文課本收錄了不少經典的古詩詞作品,閱讀古詩詞有助于學生陶冶性情,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然而,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閱讀個體,所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也有高低,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關注從預設到課堂教學,再到學生課后拓展的每一個階段,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古詩詞賞析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教學的過程觀,能讓學生一步步深入下去,真正掌握古詩詞作品,提升個人文化素養。
一、預設階段,關注審美心理
(一)文史結合,深入解讀
要想指導學生更好地賞析古詩詞作品,教師首先自己要對古詩詞有足夠的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審美心理,這樣才能合理制訂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堂預設的過程中,采用文史結合的方法,深入解讀古詩詞,并結合學生的學情設置教學的重點,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一語文必修 2 第二單元第五課《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歌中就包含了不少文化常識,如果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將這些內容融入進去,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深入解讀。筆者在展開教學預設的時候發現不少學生對古代的婚俗十分感興趣,于是就在預設中探究了這方面的內容。筆者先用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古人不是強調三從四德,女人都要守寡嗎?為什么劉蘭芝被休了之后,還有很多人求婚呢?其中甚至還有縣令、太守這樣的官員呢?”這樣的問題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筆者將漢朝的相關習俗告訴學生,學生在解讀時發現劉蘭芝所在的時代封建綱常還沒有流傳到民間,劉蘭芝并不是因為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而做出傻事,而是因為她真的很愛焦仲卿。這樣,學生的解讀就會更為深入。
在文史結合設置教學重點的過程中,筆者十分關注學生的審美心理,嘗試參考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二)群文對比,發現規律
群文對比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預設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選擇這種教學方法。比較法不僅能讓學生衡量詩詞的優劣,而且還能促使學生追溯源流、發現古詩詞創作的規律。筆者在教學中會將一些具有關聯性的詩詞作品放在一起,鼓勵學生展開群文對比活動,這樣能加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教授高二語文必修 4 第二單元第七課《李清照詞兩首》的時候,筆者將對比閱讀設計到教學預設中。筆者鼓勵學生將課文中的兩首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放在一起對比閱讀,看看這兩首詞中展現的情感是否一致。此外,筆者還補充了李清照創作的其他一些詞作,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看看李清照的詩詞風格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發現,李清照年輕時候的作品風格比較浪漫、甜蜜,但是中老年之后的作品就顯得十分凄涼。筆者又提示學生結合詩人的生活背景展開思考,學生就不難發現作者創作風格發生變化的原因。筆者再讓學生進行總結,學生認識到在賞讀古詩詞的時候要將作者的生活背景考慮在內,這樣才會有更準確的判斷。
在指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展開詩詞意象方面的對比、文人創作情況的對比、主題思想的對比、語言風格的對比。這種全方面、多角度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古詩詞的規律,讓學生的綜合鑒賞能力得到提升。
二、實施階段,尊重個性見解
(一)推敲煉字,品味語言美
要提高學生的古詩詞賞析能力,除了要注重課堂預設以外,還要注意在具體教學實施階段采用更科學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見解,鼓勵學生嘗試推敲作品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高二語文必修 4 第二單元第七課《李清照詞兩首》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是一首十分值得細細品味的詞作。筆者在教授這首詞的時候,要求學生展開語言賞析。首先讓學生找出這首詞作中的意象,然后分析一下這些意象分別表示怎樣的含義。如可以讓學生著重分析其中“雁”和“梧桐”這兩個意象,學生發現這兩個意象在詞中有著特殊的意味:“雁”代表書信,同時也代表著思鄉的情感,用在這里更能體現出作者漂泊無依的悲慘狀態;“梧桐”這個意象看似在古詩詞中比較常用,但是如果結合“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等其他古詩詞中的設定就能知道,它代表的是凄苦的內心。再結合詞中的其他詞句,學生就不難品味出這首詞中凝聚的情感,從而更好地感受到詩人悲涼凄苦的內心世界。
由于高中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古詩詞的重點和難點都有所不同,所以筆者在指導學生推敲古詩詞詞句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初級階段,筆者首先將重點放在詞匯的學習和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上,在中級階段筆者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分析字詞的方法,在高級階段鼓勵學生將字詞賞析和整體感悟結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賞析古詩詞。
(二)知人論世,升華價值觀
詩人創作詩歌的時代和學生有較遠的距離,如果能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賞析古詩詞,則能讓學生打破距離感,了解古詩詞的創作時代,體會古詩詞的內涵,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反觀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不少學生在閱讀高二語文必修 3 第二單元第六課《琵琶行并序》的時候,會忽略其中的序言部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于是要求學生閱讀序言部分,了解詩人當時的生存狀態,這對促進學生理解這首作品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在學生閱讀后引導學生抱著知人論世的想法解讀這首詩歌,提出:“作者和琵琶女之間的身份差別應該很大,可是,作者為何會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呢?”如果學生結合序言探討了詩歌的創作背景,就不難得到答案。如有學生認為:“詩人當時處于被貶謫的狀態,沒有地方讓自己施展政治才華,這和琵琶女的遭遇是有相似之處的,所以詩人才會深有感觸,因此創作了這首作品。”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對詩人的情懷有了更多的了解,體會到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情懷。
不少經典的古詩詞中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抱負,學習古詩詞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握古人的真實思想,體會古人的高尚情懷。在指導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如果能讓學生抱著知人論世的想法展開閱讀,則學生就能提升審美注意力,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延伸階段,形成終身習慣
(一)收看影視材料,品頭論足
除了在課堂學習階段要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以外,還要重視學生在課后自主延伸階段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筆者在延伸階段總是將古詩詞賞析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起來,針對不少學生喜歡觀看古裝片的情況,要求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的同時收集其中的古詩詞作品,并展開評論活動,嘗試將詩詞作品和影視劇的人物結合起來進行評頭論足的活動。
在教授高二語文必修 4 第二單元第七課《李清照詞兩首》的時候,正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的時期,由于班級中有不少學生都喜歡趙麗穎、朱一龍等主角,筆者就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其實這部電視劇的片名就是李清照詞作中的一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你是否讀過這首詞呢?你覺得用這一句詞來為電視劇命名,是否合適呢?”這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有學生提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表現出看到花凋零后的悲傷,而女主角明蘭從小失去母愛,在家庭生活中也步步小心,但是她卻沒有沉溺在悲傷中,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筆者又要求學生收集其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并用其中的詞句給電視劇的劇情片段命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除了收集影視劇作品中的古詩詞以外,筆者還要求學生積極觀看以詩人或者詞人為主人公的影視劇作品,這樣學生能對作者有更深刻的印象,獲得更豐富的閱讀感受。
(二)參與創作實踐,成立社團
在課后延伸的階段,筆者還要求學生積極展開古詩詞的創作活動,鼓勵學生成立古詩詞社團,嘗試自主了解古詩詞創作的基本格律、了解創作規律,然后展開自主創作的活動。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交流自己創作的古詩詞作品。
在學習高二語文必修 3 第二單元第七課《李商隱詩兩首》的《錦瑟》后,筆者要求學生在詩詞社團的活動中以“李商隱的作品”為主題進行詩歌創作活動,同時提出:“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你知道七言律詩的格律特點是什么嗎?大家可以嘗試創作一下七言律詩。”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在課余時間嘗試了解七言律詩的特點,認識到它有嚴格的押韻要求,而且對平仄和對仗也有一定的要求。在了解了這些內容后,學生開始嘗試自主創作,如可以分小組嘗試創作“平起首句入韻式”“平起首句不入韻式”“仄起首句入韻式”“仄起首句不入韻式”這幾種不同的格律,并交流自己的作品。
在指導學生創作古詩詞作品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有更廣泛的涉獵,學生不僅可以嘗試創作古詩詞作品,還可以嘗試創作其他與古詩詞有關的作品,如圍繞詩人或詞人的形象創作小說作品、創作古詩詞賞析類作品等。
總而言之,在指導高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作品的過程中,筆者十分注重教學的過程,不僅在課堂預設中注意到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而且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階段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賞讀的方法,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古詩詞作品中獲得更多收獲,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秀清.感受文學氣息,培養審美能力——淺談古代詩歌的教學方法[J].才智,2011(1)
[2]項建軍.新課標下的高中古典詩歌審美教育初探[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5(8)
[3]唐德元.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個性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7)
[4]郭連友.“比較賞析”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以蘇軾的兩首懷古詩為例[J].新課程,2018(1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