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糖尿病周圍病變患者應用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調查者是我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人數為110例,常規西藥治療的為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的為觀察組。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于觀察組來說較低,P<0.05。結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可改善患者的癥狀,減輕其疼痛感,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進而使其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性的提升。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針灸;作用機制;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2
本文中對我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運動以及感覺神經,以下是本次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者是我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人數為110例,分組方式為隨機原則,對照組:女性患者有21例,男性患者有34例,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3.8±1.6)年,年齡在42~78歲,平均年齡為(60.9±3.5)歲,觀察組:女性患者有22例,男性患者有33例,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3.7±1.2)年,年齡在41~75歲,平均年齡為(61.2±3.1)歲,納入標準:經診斷均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本次治療藥物無禁忌癥,自愿接受本次治療,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類疾病、意識模糊、嚴重心肝腎疾病以及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兩組間病程、年齡以及性別無差異,P>0.05,組間可以比較。
1.2 方法
常規西藥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選取三陰交、足三里、曲池、承山、合谷、太沖、太溪為主穴,陽池、阿是穴、腕骨、二間、陽溪為上肢配穴,解溪、阿是穴、昆侖、足臨泣、內庭為下肢配穴,給每個穴位注射250 ?g彌可保,但是每次選取穴位數量為4~5個,間隔1天注射一次,一個療程為10次,治療2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加上針灸治療的是觀察組,仰臥位取患者三陰交、關元、豐隆以及氣海,俯臥位取患者腎俞、脾俞、飛揚、環跳,若患者伴有顯著痰濁附加增加地機、陰陵泉,若患者淤血嚴重增加肝俞、血海,若患者大腿部疼痛嚴重增加風市、伏兔,若小腿部疼痛嚴重增加中都、足三里,若患者足部麻木嚴重增加太溪、太沖,按照姿勢不同進行穴位交替針刺,對針刺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進針得氣后留針時間為30 min,2天1次,一個療程為10次,治療2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痊愈指的是患者疼痛感、麻木感全部消失,無肌肉萎縮現象,運動、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恢復正常,無潰瘍、感染以及其他病變發生;好轉為患者疼痛感、麻木感有所改善,輕微肌肉萎縮,運動、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基本正常,存在輕度潰瘍、感染等病變;無效為以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是出現惡化。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加上好轉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在軟件SPSS 19.0中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進行%和(x±s)表示,進行t或者x2檢驗,若是組間有差異性,則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對照組中痊愈、好轉以及無效的例數依次為13例、27例、1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2.73%,觀察組中痊愈、好轉以及無效的例數依次為26例、23例、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9.09%,P<0.05,有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一種糖尿病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高達50%以上,該病發病較為隱匿,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現階段認為該病發病原因是血管神經障礙、血液成分改變以及代謝障礙,病理原因為周圍神經的軸突變性、節段性脫髓鞘等,該病癥狀有肢體對稱性運動以及感覺障礙,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肢。患者早期癥狀主要是肢端的刺痛感、麻木感,隨著病情的發展,可累及全身皮膚以及四肢,存在燒灼樣或者是撕裂樣疼痛,嚴重者出現壞疽、潰瘍甚至是需要截肢治療,目前糖尿病患者致殘、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需要加以重視。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這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性的傷害。臨床上應用各種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大大減少了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幾率,但是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仍較高。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方式,只是控制血糖水平,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但是該病治療藥物價格昂貴[1],療效不一,大部分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而造成病情的加重,直至死亡。近年來中醫下臨床上有深入性的研究和發展,尤其是針灸治療方式,具有快捷、方便、成本低、療效佳等特點,容易被患者接受。
中醫學上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痹癥”范疇,其病機在于肝腎陰虧、氣血虧虛、氣血運行不暢,“血虛則不仁”,肢體失養后出現疼痛,肝腎陰虧,精氣不足會出現麻木痙攣情況。《針灸甲乙經》中記載針灸治療糖尿病主要有六穴,這表示古人對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早已有了認識。現代中醫學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針灸治療原則是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疏通經絡以及理氣活血,現代研究發現針灸對胰島素以及血糖水平的調節較為突出,可對微血管病變、血脂水平以及神經阻滯有一定的效果。
糖尿病本為陰虛,標為燥熱,久病氣陰兩虛、津傷氣損,這也是下肢軟弱無力、麻木疼痛的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消渴癥狀是因為長期陰虛,陰損及陽,或者是長期陰虛導致臟腑功能不足,影響血液運行或者循環[2],引起淤阻脈道。血淤影響氣行,長時間消渴,使患者正氣不足、寒濕侵襲,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患者腎陽不足、陽不達四肢引起四肢厥冷不溫,肢體缺少溫養,會出現疼痛麻木。淤血屬于離經之血,蓄積在體內會引起血液運行不暢,經脈阻滯,脈道不暢,引起肢體麻木疼痛、頭痛等癥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是血液成分的改變,指的是血液呈現凝、粘、淤、稠的狀態。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主要是痰淤,可貫穿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血行無力、元氣虧虛、陰損及陽,導致患者出現痰淤互結、經脈阻滯、血脈失和、經脈不通等[3],最終引起患者肢體疼痛、麻木。本文中主要對我院11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進行針灸以及西藥治療,結果表明,治療后,對照組中痊愈、好轉以及無效的例數依次為13例、27例、1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2.73%,觀察組中痊愈、好轉以及無效的例數依次為26例、23例、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9.09%,P<0.05,有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臨床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方式選擇中可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改善患者肢體狀況,使患者的感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進而使患者的身體及早康復。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可改善患者的癥狀,減輕其疼痛感,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進而使其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桂云,張雅瓊,劉攀云,等.針灸聯合硫辛酸注射液及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2018,13(8):1164-1167.
[2] 潘 鴻,王洪峰,王宇峰,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針灸取穴規律[J].中國針灸,2016,36(10):1111-1114.
[3] 諶劍飛,丁 萍,沈 晶,等.針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垂體-腎上腺軸激素和免疫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6,22(4):255-257.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