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清
摘 要:特殊學校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教學界的重視,語文教學是首選。簡要分析了聾生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于聾生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案、新型授課方式滲透、結合實際與語文學科特點、開展集體活動,希望對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幫助。
關鍵詞:聾生;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健康
聾生由于自身聽力上的障礙,成為社會組織中的弱勢群體,生活中無法像健全的學生一樣學習,對其教育增加了難度。因此,為了促進聾生的健康成長,聾生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相應改善,教師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升聾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幫助聾生融合社會。
一、聾生心理問題
(一)性格
聾生由于自身的身體殘缺,導致其情緒不穩定、自卑、多疑等消極性格。人們生活在社會各類組織中,聽取他人的心聲來做相關決定。而聾生自身聽不見,聽取不到別人的想法與意見,無法從生活中修煉自己的性格;缺少與人溝通,難以建立其正確的思想觀念,導致聾生自私、冷漠、偏激等不合群性格。
(二)心理
聾生的心理方面問題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合作能力差、自控力不足、意志力不堅定等缺乏正確指引的心理問題。由于聾生聽力受損,導致集體活動不能以“聲音”令其集中注意力,造成其對于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不善于交際等心理問題。聾生除了聽力受損、其他方面正常,因此,教師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其健康成長[1]。
二、聾生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對策
(一)利用多元化語文教學方案
通過語文教學方案的調整,來建立聾生之間更多的“溝通”渠道。利用紙質版、電子版可視的信息交流,來增加聾生對世界、生活環境、社會各類組織的認識,增強其自信心。想要從根源上解決聾生的性格問題,就要從“聲音”方面彌補聾生的殘缺,利用多元化信息與聾生進行“交流”,增加其見識,拓寬其視野,教師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性格。比如,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紙質版、電子版的制作,來便于聾生學習;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誦部分,增加手觸摸喉嚨的方式,對聾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引導其發音朗讀;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材內容,對聾生進行思想教育,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利用助聽訓練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增加聾生對聲音的感知力,增強其生活技能,促進其心理健康[2]。
(二)新型語文授課方式滲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新型語文授課方式,來增加聾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適當增加提問,來提高聾生的思考能力,調動其學習熱情;聾生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增加其自信心,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比如在學習課文時,遇到了背誦的題目。聾生背誦課文對于學習的助益不大,反而會引起學生產生自卑感,教師可以帶領其進行默寫文章。聾生通過默寫課文,加深對文章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增加其學習信心,有利于促進其心理健康。
(三)結合實際與語文學科特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綜合考慮聾生的心理特點與語文學科特點,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個別聾生的學習接受能力較差、內心自卑,教師應多提問其簡單的問題:根據拼音上黑板寫字、默寫簡單文段等,來培養其自信心,促進其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而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好,內心驕傲、不樂于與他人合作、不善交際的心理,教師應提問其較難的問題:默寫詩文、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等,來調整其心理狀態,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組織聾生集體活動
第一,開展小組討論語文課文中的思想問題,可促進聾生之間的交際能力,增加其交流,有助于改善其性格上的消極成分。在語文課堂教學前,教師可引導聾生進行自學來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新型語文課堂教學的授課方式,增強聾生的學習能力,對于聾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第二,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增加聾生對語文文中環境描寫的理解,增加其學習興趣,改善其學習心情,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比如,組織聾生寒暑假旅游、百事可樂公司參觀、圖書館學習等,來增加學生的見識,開闊其視野,增強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第三,開展班級活動,來增加學生的團體榮譽感,培養其心理健康。比如,通過開展班干部競選、運動會、年會等班級活動,來增加聾生的競爭力,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增加其思想表達、才藝展示的機會,通過班干部競選,增強聾生的責任感與競爭思想,促進其融合社會;通過運動會,增加聾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其正確的思想觀念;利用年會活動,培養聾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其健康成長;利用班級榮譽感,來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對于特殊學校聾生的語文教學,教師應以學生為出發點,來展開心理教育;注重學生的特殊感受,進行有針對性的語文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語文的學科內容,進行科學的心理教育;多開展集體活動,有利于聾生接觸社會元素,增加其對生活的認可,促進其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官暉.針對特殊學校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8):108.
[2]任鳳杰.芻議特殊學校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J].中國培訓,2016(8):2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