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青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是這其中所蘊含著的內容。而初中學生作為我國的未來,在價值觀念上處于持續發展階段。要想促進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就需要教師采取優質的教學手段對其進行教學指導,比如做好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并且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發展將會產生極高的教育價值。主要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式進行了相應的探究,從而為促進初中學生人文素養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幫助。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初中語文作為我國初中階段教學的主要學科,對初中學生進行語文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經過教學之后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而隨著我國新課改理念的持續推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為了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逐漸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了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幫助。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初中語文課程作為我國在初中階段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保教學質量,編撰者一般都會將蘊含各種傳統文化的古代詩詞以及文言文等內容編入課本之中。從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變化,逐漸明確文章主旨,最后體會到語文知識的魅力所在,不僅有利于初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自身感情經歷進一步豐富,同時對提高其能力水平也有著積極的幫助,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水平持續提升的優質手段[1]。因此,為了促進初中學生的發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
1.在教學中引入趣味化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合理滲透其中是促進學生自身進步和發展的優質手段,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滲透,比如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之所以需要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工作,主要是因為當前部分傳統文化對于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會影響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2]。而在教學過程中引進趣味性傳統文化,則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民俗文化是其中沉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是保證教師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的優質內容。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口技》這一文言文時,由于文章主要是贊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因此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期間將與之對應的趣味傳統文化滲透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與口技表演有關的視頻,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對口技表演感興趣,并且對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巧產生深深的震撼,進而對這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壯大。
2.在教學中誦讀經典傳統文化內容
初中語文課程中包括大量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其中閃耀出的傳統文化魅力可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壯大也有著積極的幫助[3]。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相關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其中傳統文化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理解篇章內涵和承載精神,要指導學生積極進行內容的閱讀,并且積極對文章的描寫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體會文章的主旨思想。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桃花源記》這篇古文時,由于這篇文章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感想,了解到文章內容的主旨,教師就需要指導學生合理對這篇文章進行誦讀,不僅要富有感情,同時還需要保證誦讀中字詞讀音上的準確,從而體會作者筆下的桃源生活,有利于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合理滲透,是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優質手段,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幫助,有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在教學中引入趣味化傳統文化,以及在教學中誦讀經典傳統文化內容,有利于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教學背后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促進學生進步和發展的優質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應平.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9(29):55.
[2]梁永福.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吉林教育,2017,10(9):96.
[3]王有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J].考試周刊,2017,20(85):53.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