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賢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網絡及社交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新詞層出不窮。網絡語言以其簡潔化、新穎化、生動性、豐富性、開放性等廣受廣大網民的追捧和喜愛。文章從網絡新詞頻出的現狀、流行的原因和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等幾個方面展開分析,希望為更多的網民展現網絡語言的發展,為網民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使用網絡語言的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新詞;網絡語言;規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101-02
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社交新媒體頻出新詞,這是時代快速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網絡新詞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日常交流,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有趣的交流方式,為語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不加規范的網絡詞語的廣泛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消極影響。比如如何正確使用規范的漢語成為一件難事、語言市場混亂、年輕人漢語水平低下等。為了促進網絡語言朝著更積極、更有影響力的方向發展,規范網絡語言刻不容緩。
1 網絡新詞頻出的現狀
隨著社交新媒體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網絡新詞涌現出來。網絡新詞以其新穎性、即時性和易接受性而迅速抓住網民的眼球。以2018年為例,網絡新詞例如“肥宅”“社會人”“C位出道”“皮”“朋克養生”“杠精”“快樂源泉”等,在出現不久后便在網絡上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傳播。如今,年輕人中不會說幾句網絡流行語似乎都成了“土老帽”。為了與年輕人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很多家長也不斷接觸網絡新詞,爭取跟上孩子的流行步伐。網絡新詞,總體來看具有以下特點。
1.1 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近年來,網絡新詞花樣百出,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簡單明了,易于接受與傳播。漢語當中文言文的一大特點是復雜有深度,但也難以理解。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學習文言文的一個主要原因。與文言文相對的是,網絡新詞簡單易懂,被人們廣泛接受。例如“886”“盆友”等,簡潔的同時也通俗易懂,利用這樣的網絡新詞交流會增加趣味性,減少繁瑣的詞語,因此廣受廣大網民的喜愛。
1.2 種類豐富,范圍廣泛
社交新媒體的新詞每年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種類豐富多樣,同時涉及的范圍也非常廣。例如對于自己喜歡的明星,有人會稱其為“愛豆”(idol的諧音);不同的數字組合也有不同的含義,例如“94”(就是),“740”(氣死你)、“66666”(形容很厲害)。因此層出不窮的網絡新詞都被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范圍也非常廣泛。
1.3 生動活潑,形象時尚
網絡新詞的另一個鮮明的特點,則是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緊跟時代潮流。例如網絡上的新詞“小鮮肉”,則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詞是用來形容帥氣俊俏的男生,同時年齡又比較小。眾所周知,“鮮肉”不僅看起來好,吃起來也美味,因此“小鮮肉”具有秀色可餐的意思。這類詞語生動又形象,同時具有象征意義,非常“潮”,因而深入人心。
1.4 顛覆傳統,開放包容
網絡新詞之所以“新”,是因為顛覆了傳統的概念,吸納了很多新的元素,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新的意思。例如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領軍人物“陳獨秀”如今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但是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名,而是“一枝獨秀、與眾不同、獨領風騷”的意思。這便是新時代網絡語言賦予歷史人物的新的含義。再如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一個人物——元芳,即狄仁杰的左膀右臂,智慧的象征。人們現在經常會使用“元芳,你怎么看”?來詢問對方對于某件事的觀點或意見。因此,很多網絡新詞跳出了“傳統”,吸納新的元素,開放又包容。
2 網絡語言流行的原因
網絡新詞之所以層出不窮,更新迅速,傳播廣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2.1 網絡語言使用人數多
退回到10年前,網絡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都是新奇的東西。但是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的普及率年年攀升。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網絡在中國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57.7%,網民人數達8.02億人,其中手機用戶達到7.53億人。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或者電腦隨時上網,因此也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各種新奇的網絡語言。網絡使用的主體增加,因而網絡語言也影響到更多的網民。只要上網,就會看到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影響當然不會只停留在網絡上,現實生活中的網絡新詞也隨處可見。比如“親”一字最開始是淘寶賣家對買家的親昵稱呼,但是現在也被人們廣泛應用于生活當中,從而拉近與談話對方的距離。
2.2 網絡語言引發共鳴
網絡新詞之所以這么流行,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還因為網絡語言的內容能夠引起大家的廣泛共鳴和認可。網絡語言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影響下應運而生的,因此是大部分人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反映了大家共同的心理和現狀,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試想一下,哪一個網絡新詞不是這么來的呢?例如新詞“喪”,如今在網絡上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喪”是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寫照。“喪”指的是人的一種沮喪、難過的心理狀態,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都會讓人覺得沮喪,每個人都會有“喪”的時候。這樣的網絡新詞,反映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和工作現狀,生動地描繪了情緒低下的心理狀態,極易引起網民的共鳴,因而一經問世便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2.3 網絡語言獨特新奇
網絡新詞頻出并廣泛傳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網絡語言以其新奇性和獨特性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受到大眾的喜愛。總體來看,網絡語言能流行起來,都離不開獨特新穎的形式,因為這樣的網絡新詞總能讓人耳目一新。
例如“神馬”是“什么”的諧音,“灰常”是“非常”的方言諧音。人們在打字時,由于輸入法等原因,常常會出現錯別字,很多人不愿意去糾正,反而很喜歡這種“錯誤的”表達形式。因為新出現的這些網絡詞語以其別致新穎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網民們使用這樣的網絡新詞來彰顯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廣為流傳。
3 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
層出不窮的網絡語言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問題,我們不該視而不見。
首先,很多網絡新詞的出現使得很多人忘記了正確的漢語寫法或者表達,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對規范的漢語缺乏正確的認知,導致青少年的漢語水平低下。
例如,長時間使用網絡用語“蟹蟹”“偶”“醬紫”等,很多學生不僅把這樣子的網絡新詞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甚至寫到了自己的作文里。這很不利于學生學習規范的漢語表達,更不利于語文水平的提高。當然,工作人員也會受到網絡新詞的影響。但是很多嚴肅的工作場合是不適合使用網絡用語的,使用不當很可能會讓人丟了的飯碗。
其次,網絡語言的低俗化、粗鄙化不利于良好社會風起的建立。網絡新詞在扮演積極的角色時,會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但是粗俗的網絡用語如今在網絡上也屢見不鮮。
例如“TMD”(他媽的)、“草泥馬”(操你媽)、“尼瑪”(你媽)等罵人的臟話。尤其是如今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都會到各種社交新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中很多網民都堅信網絡上言論自由,肆意說各種粗鄙低俗甚至下流的話,很容易傷害到他人,形成網絡暴力。因此,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網絡臟話會影響社會良好社會風氣的建立,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因此,面對層出不窮、良莠不齊的網絡新詞,規范網絡語言不容忽視。政府、網絡媒體和個人都應該重視起網絡語言的傳播與使用。
1)政府應該出臺規范網絡語言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做好社會引導和規范。網絡語言的更新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法律法規更新的速度,因此政府部門有必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監管與規范。例如,2018年為凈化微博的環境,政府部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禁止使用一些粗鄙下流的語言。
同時,對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里一些語言粗鄙、社會影響差的博主都進行了封號或者公示批評教育的處理。同時,政府工作人員應指導相關部門及時更新漢語的語言庫,使得一些優秀的網絡新詞成為合法的漢語也有利于語言規范化。
2)網絡媒體應堅守自己的責任,強化媒體自律。自媒體時代是個各種網絡語言傳播迅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可忽視、潛移默化的影響。媒體和媒體人要認清自己的責任,絕不可以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道德,亦不可靠粗俗低下的黃色、暴力的語言來博取網民的眼球。
網絡媒體紛繁復雜,政府監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時候要靠網絡媒體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在道德的指引下,在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提升道德水平、加強自主規范、增強約束能力,成為有責任心、有影響力、有信仰、有底線的積極向上的媒體。
3)對于網民個人來說,在網絡語言的浪潮中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堅持辯證看待事物的思維是至關重要的。網絡語言良莠不齊,作為網民,要提高辨別能力。網絡語言固然有其優勢,但是一味使用網絡語言也不利于個人良好的漢語語言體系的建立。網民在選擇使用網絡語言時,不應該盲目從眾。
對于積極的、正能量的網絡新詞當然可以擇優使用,但是一些消極的、粗俗的、下流的網絡詞語在使用時要慎重。當然,人偶爾發點牢騷、說兩句臟話是情有可原的,但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切不可為了一時言語上的痛快成為網絡“噴子”或者“杠精”。
4)年輕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如今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非常深。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今使用網絡語言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潮流,這是網絡時代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年輕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語文或者漢語學習的重要性,在掌握必要的漢語表達之余,再吸納各種新奇的網絡新詞,從而促進個人更好的發展。
4 結論
網絡新媒體時代頻出新詞,網絡語言需要規范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受規范的網絡語言必將會導致語言向著不受控制的方向發展。網絡新詞中精華與糟粕并存,這就要求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網絡語言的精華部分為漢語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鮮的血液。同時,摒棄網絡語言中的糟粕,為網絡語言的良好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促進網絡語言向著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敏敏.網絡新詞及漢語規范[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32(4):80-82.
[2]余憶文.淺談網絡語言的現狀及其規范化問題[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36-37.
[3]呂璀璀,宋英杰.“微時代”大學生網絡語言失范及規范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4):36-38.
[4]楊勇,張全.生態語言學視野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5):137-141.
[5]湯玫英.網絡語言流行的原因及規范舉措[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2):120-121.
[6]張虹.網絡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及其規范途徑[J].語文建設,2017(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