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立足市場需求,培養技能人才。隨著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有利政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大量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不斷涌現,但是總體來說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核心的一點就是對接社會需求的力度不足、效果較差。本文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探討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社會需求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中國制造2025”的全面推進,各行各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技能人才的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是總體來說,很多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接社會需求的效果不佳,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本文以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情況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個人的從業經歷及所在院系人才培養工作的實際情況,為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提供借鑒,促進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更好地服務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1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現狀分析
1.1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等職業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有很大的區別,盡管目前大量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效果明顯,但培養年限、師資規模等的區別,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之間必然有所差異。國家不斷出臺大量政策和指導性文件,規范和引導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總體來說,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必須立足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實踐水平和業務技能,為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人才輸送服務。
1.2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體現,一般來說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邏輯可以劃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兩大部分。公共課主要是思政、英語、計算機、體育、法律、形勢與政策、心理健康等必修課,這些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夯實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專業課又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
1.3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主要手段
1.3.1 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是高等職業院校引入企業資源,全面參與整個專業教學過程,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直接到目標企業就業的一種模式。第一,學校需要與有用人需求的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第二,學校需要與企業共同參與制定教學計劃,整個訂單班的教學嚴格圍繞企業實際崗位。第三,培養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教學及評價,同時安排靈活的頂崗實習活動。除此之外,學校還需要征求學生意見,開展訂單班的選拔工作,最終到學校相關部門備案。部分訂單班企業還會直接參與招生環節,配合學校共同完成招生任務。
1.3.2 校內外綜合實訓
實訓是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一般是引入實際的項目或模擬實戰,通常安排在教學的節點周期結束時,實訓時間較為靈活,1周、2周或4周的時間較為普遍。實訓可以解決課程分割問題,同時重點強調學生的參與。實訓包括校內和校外實訓,校內實訓時企業派遣工程師擔任指導老師,與學校老師共同完成實訓任務;校外實訓時學校將學生集中派遣至企業,一般由企業主導完成整個實訓工作,學校主要負責管理和監督。
1.3.3 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一般是在畢業前進行,時間一般持續在半年到一年,即所有課程學習完成后,學生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頂崗實習普遍存在于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頂崗實習有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主要方式,集中實習是學校與若干用人單位簽署實習合作協議,直接安排學生到合作單位實習。分散實習是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提交學校備案并完成相應任務。由于藝術類專業就業崗位需求往往較為分散,一般分散實習居多。
1.3.4 “1+X”證書
“1+X”證書即1個學歷證,若干個技能證的簡稱。2019年4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啟動“1+X”證書試點通知文件,重點面向高等職業院校,此舉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利用職業培訓的資源,來彌補學歷教育的不足,形成全面的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為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可以依托的重要模式之一。當前,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已經開展了“1+X”證書的試點及申報工作。
1.3.5 學分置換
學分置換模式指的是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參加各類技能競賽、考取技能證書、自主創業等,取得相應的成績并經過學校認定,可以置換相關課程的學分,在很多高等職業院校中得到了認可和推廣。學分置換模式充分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樹立興趣導向,深鉆業務技能,符合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特點,對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工作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3.6 雙師型教師制度
雙師型教師制度已經在各個高等職業院校中普及,此舉主要面向教師,要求教師在職稱證書之外必須獲得相應的技能認定。教師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工作開展的依托,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工程技術能力,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重要支點。
2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政策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國家各級政府不斷出臺各種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對高等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依賴的政策體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律法規不完善。校企合作推進過程當中,各方利益需要協調。當前很多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糾紛,企業、學校、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夠通暢。盡管國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但是很多條款不夠具體詳盡,政府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很難溝通協調,導致很多校企合作落地困難,很多政策在推行過程中偏離預設目標。二是稅收優惠制度不完善。政策方面給校企合作企業提供了很多稅收優惠措施,但具體落地困難,門檻較高,流程煩瑣。部分院校凌駕于企業之上,附加苛刻的條件,很多企業在投入了大量的設備、人力成本之后,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積極性就會逐步減弱。
2.2 人才培養方案落后
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高等職業院校對接社會需求的成果,但是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總體還遠遠落后于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性不足。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都是照抄照搬部分本科院校或者同類院校,缺乏創新,產業資源參與度低,導致人才培養工作滯后于社會需求,畢業生的業務技能嚴重不足。二是沒有與時俱進。現實中,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受限于很多客觀條件,人才培養方案更新速度緩慢,甚至多年來都是同樣的課程體系,沒有與社會需求的變化同步。三是人才培養方案評價體系不健全。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往往是通過一些就業率指標來反映,很少關注學生及用人單位對整個人才培養質量的滿意度,甚至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完全不對口,造成了教育資源浪費。
2.3 師資力量薄弱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對接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師資力量是重要支點。然而現實中,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踐能力不足。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都是碩博畢業后來校任教,學術研究能力較強,但缺乏足夠的項目實戰經驗和能力。盡管雙師制已經在各個高等職業院校推進實施,但現實中往往是通過考取技能證書作為核心條件來認定,存在一定的弄虛作假現象,很多教師缺乏企業掛職、參與實戰項目等經驗,導致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不足。二是教師主動學習能力不足。由于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其薪資體系主要與職稱、崗位、工作年限相關,而業務水平高低與薪資并無直接關系,這就導致很多教師主動學習的欲望不強,往往是應付國家、學校的相關政策、規定,并沒有終身學習的主觀意愿,知識體系固化,思維僵化,無法與當前社會需求相適應。
2.4 校企合作保障機制不健全
在對接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引入大量企業資源,對此,院校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現實中,很多校企合作的執行嚴重偏離了初衷,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機制不健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領導不重視。院校領導是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風向標,現階段相當大比例的院系領導不能與時俱進,官本位思想嚴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特別是校企合作中多方利益需要協調,院校領導往往敬而遠之。同時,企業領導的思想同樣決定了校企合作進程中企業資源的參與程度。現實中,很多企業的核心資源,例如工程師、設備等,往往需要優先滿足自身業務的需要,導致對學校的投入不足,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實質,無法發揮合力。二是執行力不足。現實中,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落地困難,最重要的是企業與學校在合作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思路不統一的情況,而學校溝通協調機制建設落后,導致企業參與積極性不斷降低,往往是簽約儀式轟轟烈烈,實際落地價值寥寥。
3 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對策建議
3.1 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首先細化完善《職業教育法》,將一些籠統的條款具體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明確各級政府部門、高等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個主體的權責,并建立獎懲機制,從而為實際的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實現有法可依。
(2)完善稅收優惠制度。稅收優惠是企業參與的重要動力。首先,主管部門在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條例時,要注意征求企業的意見,形成完整的體系,特別是要注重稅收優惠的可操作性,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其次,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的覆蓋面,加大優惠力度,例如增加頂崗實習補貼,對企業投入的實訓設備等給予免稅優惠等,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進一步給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對接社會需求創造更好的條件。
3.2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
(1)要大膽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參考一些應用型本科、國內外優秀的高等職業院校已有的體系,同時切忌盲目照抄。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地區經濟的特色及國家的相關政策,例如積極推行“1+X”證書、學分置換等制度,同時還要打破學校客觀條件的限制,大膽引入外部資源,積極調研企業崗位需求,并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最終形成符合產業需求的有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2)及時修正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跟隨地區經濟發展的變化、國家政策的出臺、本校戰略定位的調整而動態變化,舍棄與產業發展背離的課程,并不斷增加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新興課程,使學生學到更多實用的和前沿性知識。
(3)加強人才培養方案的評價體系建設。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除了通過就業率指標來考量教學效果之外,還要加強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研,建立畢業生就業檔案,充分關注畢業生的工作崗位及適應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技能和知識儲備的評價。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可以通過設置指標、生成問卷,由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填寫,最終匯總確認,作為人才培養方案評價體系的重要環節。同時,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還可以定期邀請行業專家,鑒定已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
3.3 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
(1)積極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一方面,積極落實雙師型教師制度,教師必須考取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書,每個學期完成一定數量的繼續教育學習,如師資培訓、線上學習等。繼續教育的內容必須經過系統的設計,確保與所從事的工作高度一致,以此作為雙師型教師認證的前置條件。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具備企業掛職經驗,通過在寒暑期等時間到企業的相關崗位實習,了解產業需求,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并應用到教學或課程設計中。
(2)鼓勵教師主動學習。高等職業院校應該為教師創造更為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教師建立大師工作室、技能工作站等各類教學平臺,學校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同時允許教師通過校企合作、引入產業資源、科研項目產業化等獲得一些合法收益,以此來調動教師提升自我、創新教學手段、主動對接社會需求等的積極性,從而保持教師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技能人才。
3.4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1)提升校企合作的決策水平。校企雙方的領導需要加強溝通,了解對方的需求,建立戰略決策小組。例如學校可以重點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訂單式培養、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邀請企業參與院校課程設計等多樣化的方式,給予企業一定的資金支持。企業則通過大量實戰項目引入高校、派駐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學校的課程實訓、提供實習機會等,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能夠更好地滿足自身需求,同時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2)提升校企合作的執行力。校企雙方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指定專人負責聯絡工作。學校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但部分環節可以強調企業的核心地位,例如實習、實訓等環節。同時學校應積極配合企業落實相應的稅收優惠等政策補貼。校企雙方應通力合作,提升執行力,發揮“1+1>2”的效果,使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4 結語
本文從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社會需求的現狀出發,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包括政策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校企合作保障機制不健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可以為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明鄂,劉華柏.“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研究——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22.
[2] 樸洪林,崔發朋.基于“訂單式培養”的職業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9):68.
[3] 閆付海.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藝術科技,2019,32(09):89.
[4] 李鴻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智庫時代,2019(20):265-266.
作者簡介:李鵬鵬,女,洛陽偃師人,本科,講師,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