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澤虎 馮義龍
摘要:中央城市工作會提出了“城市雙修”的理念,這為工業廢棄地的修復與改造指名了方向。重慶作為我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面臨著嚴峻的廢棄地修復難題。針對重慶工業廢棄地的特征,探索了“城市雙修”理念下修復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再次賦予廢棄地新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整體品質。
關鍵詞:城市雙修;工業廢棄地;修復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016-02
1 引言
針對我國城市現階段發展出現的一系列問題,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提出:“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城市雙修”的概念第一次被寫進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意見。隨后,2017年3月住建部頒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1],為“城市雙修”工作指明了原則和方向。
作為“城市病”的一種,工業廢棄地存在于我國各個城市,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同時也造成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緊張。“城市雙修”的提出,正為我國工業廢棄地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本文結合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現狀和特征,探索在“城市雙修”理念指導下,如何修復和改造重慶工業廢棄地,讓廢棄的場地重換生機,進而提升城市品質。
2 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概況
2.1 重慶工業廢棄地的產生
自1890年重慶開埠,西方列強紛紛在重慶設立洋行、開辦工廠,與此同時重慶最早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陸續誕生,工業用地面積快速增長。抗日戰爭時期,跟著民國政府一起遷來了大批重工業企業和軍工企業;建國后,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的內陸工業基地,軍工等企業迅速發展擴張。如今,重慶的大地上各類工業企業已是星羅棋布,占據了大片的土地資源。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工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一些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開始倒閉或搬遷,伴隨而來的是廢棄場地的出現。重慶直轄后,工業污染與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一段時間主城區內的工業企業大量倒閉或紛紛搬遷,然而搬遷后的廠區土地卻未得到妥善的處理,留下了凋敝衰敗的廠區和污染嚴重的土地,極大影響著如今的城市景觀和環境質量,形成了工業廢棄地問題。
2.2 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空間分布概況
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重慶早期的工業主要分散布局在兩江沿岸,隨著工業的發展形成的集聚效應,逐漸在兩江沿岸形成了工業帶,并向城市內部滲透。另外在主城山體(如中梁山、銅鑼山)沿線分布著大量采礦工業廢棄地,呈帶狀分布。故目前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在分布上帶狀、點狀相結合,以帶狀分布為主。特別是在長江、嘉陵江兩岸以及中梁山和銅鑼山沿線集中了較多的工業廢棄地,形成了連續的工業廢棄地帶,面積巨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僅采礦工業廢棄地待修復土地面積就有約1610. 16 hm[2]。另外廢棄企業類型中,冶金礦產、石油化工、醫藥類企業比重較大,污染問題和生態問題十分突出。
2.3 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特征
2.3.1 依山傍水
重慶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不僅影響了城市的規劃和發展,而且對城市工業布局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作為一個山地城市,平地資源稀缺,導致工廠的規劃布局不能像在平原城市一樣的平鋪展開,因此很多工廠結合實際條件,依山而建,根據自身生產流程的特點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將廠區豎向分層,結合自然山體的坡度,臺地式布置車間廠房。此外,在陸地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企業依賴水運,加上化工、冶金等行業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也大,將廠區建設在濱江沿岸方便了企業的取水和排污。如今企業倒閉或搬遷,人去樓空,造就了如今荒廢的場地及周邊的自然山水。
2.3.2 植被條件良好
受益于重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多數工廠企業綠化條件良好,不但廠區的周邊有茂密的綠化掩映,在廠區內也有良好的植被覆蓋。廠房周圍通常有大喬木遮擋,主要道路的兩側有高大行道樹,形成濃密的林蔭。如今雖然工廠搬遷,廠區內綠化無人照料,雜草叢生,但對比一般土地荒蕪,植物稀少的工業廢棄地,主城區廢棄地擁有較為良好的綠化。
2.3.3 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作為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西部地區近代工業的發祥地,重慶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工廠,很多都是當時行業的開創者和領頭羊,見證了重慶乃至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歷史,同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歷史的車輪下,大批承載時代記憶、工業印記的廠房倒閉或外遷,留下的是大量廢棄的廠房和建筑,這些遺產作為歷史的見證,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是重慶獨特的文化元素。
重慶的工業廢棄地類型極為豐富,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大體可分為:早期民族工業和殖民工業、抗戰時期、解放后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和三線建設工業建筑遺產四種類型。每一種類型都代表了一段歷史和社會狀態,體現了當時的建筑學風格和審美價值,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城市文明財富,是當前城市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3“城市雙修”理念下重慶主城區工業廢棄地修復與改造策略
3.1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應在“城市雙修”總體思路下,在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基礎上,依據《重慶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制定《重慶市工業廢棄地修復工作方案》,首先從制度上保障工業廢棄地修復工作的有序推進[3]。明確工業廢棄地概念,系統劃定工業廢棄地實施范圍。其次工業廢棄地改造,在實踐中涉及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等多方面,需要進行統籌協調,系統地開展此項工作[4]。應確立規劃先行原則,依據“城市雙修”總體思路,制定全市工業廢棄地更新改造總體規劃,分類、分項,逐步落實;在實施過程中,積極總結經驗,系統梳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相關專項規劃及實施細則。
3.2 污染治理和生態系統重建
“城市雙修”理念不同于以往城市建設的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等模式,更像是一種以中藥調理為主,治理“城市病”的方法。重慶市廢棄工業場地種類繁多,土壤、河流污染類型多樣,在污染治理過程中,盡可能采用植被和微生物修復的方式,吸收污染物質,逐步構建生態群落,只有對那些污染嚴重的土壤才進行挖除和置換等方式。初期降雨徑流的的雨水可能導致河流的二次污染,結合“海綿城市”措施設置初期雨水棄流裝置,將初期徑流統一處理,在徑流排入河流的路徑上建設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等設施,凈化徑流水質[5]。
生態系統的重建,是讓廢棄的土地重換生機,是“生態修復”的重要手段。植物群落的構建不僅可以去除土壤或環境中的污染物質,還能引入動物、微生物的活動,營造穩定的生態系統,完成場地的生態重生。
3.3 城市功能的賦予
生態修復不是最終的目的,要重新賦予它新的城市功能,這是“城市修補”理念的重要體現。通過生態修復治理后,那些達到安全標準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備用地,應適當開發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以此織補城市承載能力的不足,利用兩江沿岸的地塊的良好條件,打造濱江親水平臺,讓市民可以樂在其間,同時也合理降低了政府的治理成本,真正做到在社會、經濟層面的“雙修”。
同時,要盡可能保留工業廢棄地的景觀特征、場所的精神和集體記憶,延續城市肌理,盡可能多的保留歷史特征和空間場地關系,利用好工業遺產內的建筑要素、設備要素和場地要素與多種藝術載體相結合,賦予和提升工業廢棄地的功能和價值[6]。
參考文獻:
[1]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J]. 北方建筑,2017(3):45~49.
[2]郝桂枝,祝浩翔,秦坤蓉,等,重慶市石灰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植物的篩選與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9(2):22-28.
[3]王如松,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與方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倪敏東,陳哲,左衛敏.“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生態地區城市設計策略——以寧波小浹江片區為例[J].規劃師,2017,33(3): 31 -36.
[5]宛仕燃,虞依珂.淺談“海綿城市”理念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8(9):89-93.
[6]俞孔堅.關于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建議[J].景觀設計,2006(4):44—47.
[7]張海歐.城市工業廢棄地改造的生態規劃設計——以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為例[J].綠色科技,2017(20).
[8]紀亞麗,張耀.城市廢棄鐵路景觀更新探析[J].綠色科技.2018(1).
收稿日期:2019-11-19
基金項目:重慶市建設科技計劃項目(編號:城科字2018第1-6-1號)
作者簡介:成澤虎(19 9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園林生態、海綿城市、生態恢復等方面的研究。
通訊作者:馮義龍(1978-),男,高級工程師,從事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修復、城市園林生態、園林植物應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