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亮
摘 ? ?要:本文主要針對視覺語言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使人們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接收到視覺信息,通過視覺要素的合理設計,加強參觀者的精神感受。目前國內大部分博物館還存在視覺語言混亂的問題,阻礙了博物館發展。要想保證視覺語言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充分利用,應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發展情況,建立起良好的博物館展示空間視覺現象。
關鍵詞:視覺語言;博物館展示空間;應用分析
1 ?前言
博物館展示空間中視覺語言的應用,能加強博物館文化傳遞、信息共享的功能,集中審美趣味、視覺語言表達的展示設計,是符合觀眾視覺感受需求的藝術性設計。利用視覺要素的載體作用,使觀眾體會博物館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精神魅力,為觀眾提供較好的視覺體驗。展示空間形態是視覺語言主要組成部分,而觀眾視覺心理是豐富視覺語言的主觀因素,加大對視覺語言運用的研究,能有效提高博物館服務質量。
2 ?視覺空間形態因素分析
博物館展示空間形態包括多個要素,下面將主要針對柜內道具、空間、展品、光等進行研究。博物館中柜內陳列布展設計常規包括以下:柜內道具臺、文物基座、文物托架、器物說明牌、柜壁圖文展版等,是主要的空間設計要素。為了配合展覽完善性與滿足觀眾的求知性,博物館會展示一些復制品文物展品,合理利用柜內道具和展品能達到較好的視覺語言設計效果,在柜內道具的襯托下,使受眾在參觀文物的過程中獲得較好的視覺感受,并能通過柜內道具設計,進行博物館展示空間的重組和優化,決定了展示空間的功能性和視覺美感。考慮到博物展品展示長期性特點,要保證柜內道具質量優良和外觀美觀性。目前國內大多數二級博物館裝具設計還比較粗糙,在昏暗的環境下導致博物館環境缺乏生機,會打擊受眾參觀過程中的積極心理。為了改變這一問題,現代博物院裝具、展品陳列中大多選擇材質透明或磨砂、質感細膩的亞克力柜內道具進行展示,能得到立體化、大空間的陳列設計效果。
視覺語言與空間設計是緊密聯系的,從展示設計特征和設計理念來看,都注重空間格局和整體形態的優化設計。空間體現出流動性、時間性、兩重性的特點,兩重性是指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由于空間大小是固定的,因此決定了博物館視覺語言設計范疇,在協調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的情況下,獲得特殊的空間意義。而在時間性方面,通常將博物館空間看作是一個視覺的“場”,當人們處于博物館展示空間時,將產生動態欣賞的過程,即是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視覺感受發生變化。
另外,博物館展示空間視覺語言設計上還需要合理利用光這一視覺要素,通過燈光照明帶給受眾不同的感官體驗,對于個別博物館來說,在建造初期便會考慮室內采光問題,利用自然光線來加強設計效果。從我國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實際情況看,在采光方面還有待改進,由于內部環境較復雜,大多數博物館燈光照明設計只是為了迎合建筑物煙原有的設計格局。而實際設計中,應遵循人工照明和天然采光有機結合的原則,根據展品陳列特點和展示特征進行燈光選擇和設計,同時要考慮室內高度和展示效果,調整光線投射角。
3 ?博物館視覺語言設計的創新
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視覺傳達設計實質是通過受眾視覺語言接收,來傳達設計者設計理念的目的,展示設計追求新穎獨特的藝術魅力,旨在加強視覺語言的吸引力,實現藝術、文化相融合,使受眾感到心靈的洗禮。進行展示設計時,要突出視覺語言信息傳達載體的作用,運用合適的設計手段,將視覺元素轉變成視覺語言,進而營造一個特定的展示情境,便于受眾在參觀過程中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視覺語言是利用視覺符號來傳達信息內容,精準、適合的語言能展現設計主旨,將設計內涵完整傳達給受眾。現代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要求設計者選擇展現自身設計風格的設計要素,打破慣性思維,利用簡單的視覺符號得到豐富的設計內容。通過多個視覺符號的結合運用,能呈現抽象而多樣化的信息,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其中平面設計中呈現給受眾的直觀感受是小提琴,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包含的是兩個相對應的人像,該設計打破常規,豐富受眾的視覺體驗,一定程度上是對平面設計語言表現形式的創新。例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宇宙大廳,將其設計成一個玻璃通透的方盒子,由透明玻璃構成一個封閉的大廳,當觀眾身處這一空間中,將感受室外、室內空間融為一體。采用鋼結構支撐,并在上部空間懸掛幾個球形物體,代表各個星球。這種視覺語言設計使空間體現出較強趣味性和科技感。
4 ?視覺語言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分析
4.1 ?空間的劃分
空間語言和視覺語言彼此關聯密切,空間在限制視覺范圍的同時被視覺語言所分割和優化,打造多種形態各異的展示空間。現代博物館在視覺語言作用下,其呈現形態發生變化,由最終的傳遞消息、展示文物轉變成為受眾提供視覺享受和審美體會的場所。展示空間雖然限制了視覺語言傳達范圍,但視覺語言設計創造足夠空間。展示空間中的展柜、隔板、墻壁等,將造成視線的阻斷,每一區域的視線不是互通的,同時展廳采用通透式的空間劃分方式,受眾穿過每個隔斷的預留位置,將完成視覺的持續傳送。博物館展示空間視覺語言設計手段的豐富,使得博物館展示設計更加注重展示界面、色彩、光、展示形式等方面的系統設計,利用多個視覺要素來營造多個獨立的空間。現代博物館展廳設計中,已經從展板介紹轉換成多維空間打造和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在完整展示內容的前提下,利用光線、色彩來劃分空間,由此豐富空間形態。例如,在展示細胞如何在人體內存活這一現象時,設計者將整個空間設置成一個迷宮,參觀者通過展示內容了解細胞存活方式,并在迷宮中尋找答案,能帶給受眾較強的參觀體驗。另外,首都博物館文化展廳設計中,設計者以北京四合院外墻的形式來設計展廳墻壁,能反映設計主題,并能吸引受眾進入展廳來參觀,同時設置相關的圖畫,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4.2 ?展現手段的運用
高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多博物館進行展示設計時注重利用多種視覺語言形式反映環境特征和空間文化內涵,采用動靜結合的設計手段吸收受眾,促使博物館文化信息能快速被大眾了解。靜態展示是較為常見的展示手段,博物館會定期舉辦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展示活動,展品中燈光、穩定等環境因素影響下,能傳遞出視覺語言,使人們感受展品文化內涵。當展品處于特定的展示氛圍時,受眾能快速融入展示空間中,仔細觀摩每個展品。除了視覺語言傳遞外,現代博物館展示設計更加關注信息傳達后的反饋,因此,展示設計更加關注參觀者的感受,強調參觀者的切身體驗。如利用投影、影片等媒介,能夠動態的呈現展示內容,調動參觀者的情感體會,借助感性思維加深受眾對展品的回憶。如上海博物館的展廳設計,便是利用超大銀幕向人們播放上海歷史發展過程,在聲音和影像配合下加強參觀者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文化信息有效傳遞的目的。
5 ?結論
綜上所述,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是集中審美情趣、視覺傳達的設計過程,需要設計者結合博物館空間意境、視覺要素探索出有效的設計方法,在有限的空間內確保視覺語言文化的有效傳承,將人類文明以特殊的展示空間格局來傳承和弘揚,通過展示空間中的視覺語言設計,能反映歷史發展各階段的信息傳遞活動,注重視覺要素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更好發揮博物館在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文婷.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視覺傳達語言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18.
[2] 郭海濤.博物館展示設計中視覺語言的形成和完善[J].現代交際,2017(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