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新
摘 ? ?要:高科技偽造證據、法官判斷與公證員判斷沖突、公證遺囑立法不健全、公證員違反保密原則、公證員輕視告知義務和核實程序等均可能引發遺囑公證風險,這類風險可細分為客觀風險與主觀風險。為有效提升遺囑公證水平,規避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正是本文圍繞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防范策略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遺囑;公證;風險防范
1 ?遺囑概述
我國法律意義上的遺囑,是指立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分,并于立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我國的《繼承法》一共規定了五種遺囑形式,即口頭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和公證遺囑,其中公證遺囑是方式最為嚴格的遺囑,較之其他的遺囑方式更能保障立遺囑人意思表示的真實性。《繼承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規定:“立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遺囑公證細則》第二十二條規定:“公證遺囑生效前,非經立遺囑人申請并履行公證程序,不得撤銷或者變更公證遺囑。”根據上述規定,在我國,公證遺囑的效力高于其余四種遺囑的效力,具體包括:一、公證遺囑必須經過公證程序方可撤銷或者變更;二、立遺囑人死亡時留有多份遺囑的,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生效。然而,現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公證遺囑的優先效力表示反對,繼而引發了學界對于公證遺囑的大討論。
2 ?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防范策略
2.1 ?強化風險防范意識
為有效防范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必須針對性強化公證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隨著近年來《物權法》《公證程序規則》《公證法》的出臺,我國正逐步建立起以《公證法》為核心的公證制度體系,公證辦理細則和指導意見也隨之不斷完善,為真正形成運行高效、職能互補、分工明確的公證體系,防范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公證員必須擁有較高的風險防范意識、業務能力、執法水平,以此減少執業風險,真正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去偽存真。
2.2 ?強化遺囑公證程序
立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需基于公證遺囑得到肯定,我國法律規定: “受欺騙、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無效”,因此在遺囑內容審查過程中,必須要求受益人回避,并保證遺囑人自己書寫遺囑內容,只有遺囑人與公證員單獨進行談話并做筆錄,直觀傳達遺囑注意事項,方可保證遺囑人說真話,配合另一公證人員的在場監督及必要的遺囑代寫,即可有效強化遺囑公證程序。在遺囑的公證中,還需要重點關注遺囑公證的程序要件,以此保證公證行為的合法、真實、完整、不存在瑕疵,如保證見證人、翻譯人員外的其他人員不得在場(公證人員詢問遺囑人時),筆錄上由見證人、公證人員、遺囑人簽名。值得注意的是,為更好規避遺囑公證風險,公證人還需要在關注公證程序合法、遺囑人意思表示真實的同時,排除對公證遺囑的合理懷疑。
2.3 ?嚴格審查遺囑公證
在辦理公證的過程中,實質審查職能與形式審查職能的履行必須得到重視,所謂實質審查職能,指的是公證處基于職權對事實、文書、法律行為等證明對象的實質要件合法性與真實性進行的審查,通過由此開展的證明材料審查,即可實現對當事人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的合理判斷。形式審查職能則是指公證處基于職權對形式要件(當事人主張權利)開展的審查,這一審查主要圍繞有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有效、完備齊全、與請求事項關聯性、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公證機構管轄權等事項展開,參與民事法律行為的當事人主體資格可由此得以判定,受理條件可由此基于公證處確認。在遺囑公證審查中,必須開展完備的實質審查和形式審查,以此保證法律責任的更好落實。如出現公證活動程序事實錯位或失當問題,公正主體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必須嚴格審查遺囑公證。
3 ?遺囑公證應用——以打印遺囑為例
3.1 ?前情回顧
時某與于某系夫妻關系,雙方共生育五名子女:長女于某 1、次女于某 2、長子于某 3、次子于某 4、三子于某 5,并收養吳某為養女。吳某對父母盡了贍養義務。時某與于某死亡后,遺產有房屋六間。三原告于某 1、吳某、于某 2 訴來本院要求按照法定繼承分割遺產,每人繼承一間房屋。三被告于某 3、于某 4、于某 5 要求按照遺囑繼承分割遺產,房屋均由三被告繼承。訴訟過程中,三被告提交 1 份遺囑,并主張該遺囑的內容是時某和于某在家中親口陳述,并由于某旭到村委會辦公室打印的,打印完之后時某和于某均簽字摁印,于某國、于某旭在見證人處也進行了簽字摁印。該遺囑內容為:一、現住房由三個兒子兄弟三人繼承,將來如何處理需他們三人意見一致方可處理。二、我們百年之后,我倆留下的現金作為房屋和墓地的維修、維護等使用。落款處有立遺囑人于某時某的手印,見證人處有兩名見證人于某國、于某旭的簽名及摁印,落款時間為 2015 年 2 月 5 日。三原告質證稱,該份遺囑并不符合遺囑的法定形式,且不能證明是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遺囑無效。三被告主張,該遺囑雖然形式上有瑕疵,但系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為查明案件事實,萊西市人民法院向見證人于某國、于某旭下達了出庭作證通知書,兩名見證人均拒絕到庭作證。
3.2 ?審判結果
該遺囑不具有法律效力,被繼承人的遺產應按法定繼承進行分割。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第三條、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三條之規定判令三原告與三被告等額繼承時某與于某的房屋,即每人繼承 1 間。宣判后,三原告及三被告均表示服判息訴,該判決已經生效。
4 ?結束語
由于公證對家庭生活來說缺少參與度,公證很難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所以,不僅僅要在遺囑繼承方面重視公證制度,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引起重視。雖然在施行上存在諸多困難,但是仍然要盡可能地做到公正公開公平,保證事務公證的法律效力,從而做到遵循當事人的意思,保障人權,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高艷梅.論遺囑生效及公證風險防范[J].法制與社會,2018(19):107~108.
[2] 孫康寧.遺囑繼承公證中的遺囑生效確認程序分析[J].法制博覽,2017(3):193.